2007年11月27日

悼 一位女導演之死

就像各位讀者已經知道的:有位女導演,在收工回家途中,因車禍死在高速公路上。而這也不是頭一次聽聞這類的事情了。

很久以前,有個學生幫老外到台東拍片,遇上颱風過後溪水暴漲,在強行過河途中被水沖走-這是個缺乏危機意識的例子。而更多的例子,都是像這位女導演一樣,因為疲勞而發生意外。我曾經聽聞過有位電影工作人員收工後騎機車回家,就直接撞進馬路上的開挖坑而死,家屬還希望找到有人作證,證明開挖坑當晚沒有做警告設施;近一點的是我學弟,晚上還要去趕大夜班,騎著一五零機車直接衝進砂石車底盤,新買的機車全毀,人則躺了兩個月。

而剛剛,就是剛才,我閱讀娛樂新聞,提到周杰倫在拍攝MV,早上一大早拍到隔天早上七點,足足二十四小時。

好像勞基法都管不到這個領域,是嗎?收工後,工作人員是怎麼離開現場的?

影視這個領域,好像大家都是鐵人,熬夜三天都好像是家常便飯的事情,我們自己也好像習以為常,唸書時就開始熬夜拍片,熬夜剪接。而很多後製作公司,開出的條件都是「可以加班嗎?」去應徵的同學只能抿著嘴,點點頭。

女導演之死,比較會讓大家質疑的是,她是劇組的領導者,她可以決定休息或不休息,但最後她還是自己開車-明顯就是為了省錢。省錢的議題不提,但仍然還是要提對於風險管理意識太過薄弱,全車甚至都睡著了,讓一位「兩天只睡三小時」的司機在高速公路上開...

我想要對我們同行、我們同學說:我們真的要有風險管理的想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上,我更想對我們的社會說,請給我們一個有保障、有尊嚴且工作環境合理的空間。

2007年11月15日

花東單車行 贅語碎碎唸

十一月一號到十一月四號,我偕友人到東部去騎單車。花蓮到台東是一百七十公里,我們扣掉前一天晚上住花蓮,路途花了三天兩夜。路途的感受各人不同,得讓各位騎過才能體會。不過,我有些個人的想法,可以與各位網友分享:

「環島旅行,是台北來的人才會做的事。」

友人在花蓮的某個機車行,跟老闆借六角扳手調整座椅。老闆冷不防地用閩南語問了一句:「你們是台北來的喔?台北來的才有錢有閒環島。」

一句話直接刺入核心。我看到了兩個問題。

其一,是媒體觀點的問題,因為媒體都在台北,緊張忙碌的生活也在台北,許多台北人渴求一片樂土,所以「三一九鄉向前行」「練習曲」這些議題都是台北人發起的。當我在台東看著電視上報導「百貨公司週年慶」時,才真正體驗到「甚麼是台北觀點」-百貨公司周年慶的新聞,應該放在地方新聞裡面,但是台北的媒體卻都認為,台北的新聞就是全台灣的新聞。

其二,是城鄉落差與貧富落差。旅行對大部分人而言,必然是物質富足了以後但心靈上不滿足所產生的活動。老闆問得酸溜溜的,我想,他也許反映了M 型化社會中,另外一邊族群的想法。

台九線、台十一線公路邊的商業活動

這一路上三天的時間,我們只有一次跟原住民同胞有過交易,買了烤香腸與百香果汁。他們開著小貨車,到一個國民小學的運動會場外販售。其他時間,說來慚愧,我們都是跟二十四小時的便利商店交易。無論是花東縱谷、或是花東海岸線的名產名店,全部都是漢人開的。而原住民所開設的店,大多是規模不大的檳榔冷飲攤,有的還附設投幣式卡拉OK。所以,看起來,花東地區的商業活動中,中小型企業仍然可以生存,但是資本額比較大的商業活動,仍然是在漢人手中。如果是城鎮中心或是風景區,大概就是資本額超大的便利商店了。

腳踏車哲學

腳踏車是一種完全靠體力的交通工具,在踩踏之間,其實是有很多哲學在裡面的。上坡的時候使盡力氣往上騎,下坡的迎風滑行就當成是你的獎賞。騎腳踏車其實不要逞強,這是一種比耐力的活動。我在一開始的前幾天,大概就把力氣用完了,最後一天進入台東市,時速只剩下十公里。如果力氣配置妥當,那最後一天不至於這麼慘。

認真的男人女人,都很美麗

在花東縱谷,騎單車旅行的人的確變多了。火車站的行李房最知道。這群人裝備整齊,該有的都有了,然後結伴在花東馳騁。在腳踏車方面,我還是「遜腳」,因為真的懂腳踏車的人,是會拆裝腳踏車,然後帶著環遊世界-我這回還爆胎一次,牽著走大概走了五公里遠吧。不過,最後一天,一群腳踏車騎士在台東機場拆卸腳踏車,看得我目瞪口呆。其中一位長髮女生,坐在地上自顧自地拆解腳踏車,美呆了。我見過女生拿口紅,我見過女生拿畫筆,我也見過女生拿鍋鏟,或是拿掃把,但我卻從沒見過女生拿起六角扳手,將一個個螺絲卸下,細心整理自己的腳踏車。各位讀者都應該要想辦法看過一次。

 

好啦,以下是這次旅行的照片集,歡迎收看:

2007-11-01 花蓮單車之旅第一天

 

2007-11-02 花東單車行第二天

 

 

2007-11-03花東單車行第三天
2007-11-04 花東單車行第四天

2007年10月29日

想紅的女孩,看過來!

我很相信,在台灣,想成名的女孩,懷有明星夢的女孩跟天上的星星一樣多。打開各個網站的網頁相簿,你一定支持我的說法。不過,我們最近只不過想找一個「會拉小提琴且會演戲」的女生,卻始終找也找不到!

沒錯。網頁上的相簿是可以找到上千本裝可愛的照片:舉個V字型的手勢比在眼睛旁邊,還瞇了一隻眼睛;再不然就是把相機舉高,對著自己自拍。最後就是外拍「麻豆」,以比基尼居多。難道沒有別款照片可以放了嗎?

想紅的女孩們,請聽好!如果你真的有心要走這行,建議你先對著鏡子看個五分鐘,然後問自己下列的問題:

我的個性是甚麼樣子的?

我適合做怎樣的扮相?古裝?運動型美女?OL套裝美女?

決定了以後,可以請婚紗攝影公司(比較安全啦)拍幾張各種類型不同的照片,放置在網路上。再來,最好要有一兩項才藝,擠奶賣肉絕不是走紅演藝圈長遠之道。

請問,妳就是那個會演奏小提琴且願意演戲的女孩嗎?

2007年10月20日

電影、資金、我,有時還有老媽

先回憶幾件跟電影人有關的新聞事件。

事件一,電影圈的夫婦檔,相識在電影訓練班,兩人夫唱婦隨了好一陣子。但是後來,婦不願意為牛後,總是覺得夫可以拿到電影輔導金,她就拿不到,兩人摩擦越來越深重,這對電影圈金童玉女就對外說,他們的「第三者」就是電影。他們離婚了。我真的為他們的離婚哭泣過,儘管我不認識他們。

然後,他們兩位就好像...消...失...了...

事件二,另一對電影圈的夫妻檔,先生是導演,太太是編劇。兩人大約在十年前向地下錢莊借貸來拍片,片子拍完後,戲院票房奇慘,躲了好一陣子,最近才出現。

事件三,還有一對電影圈夫妻檔,先生在學校教書,在寒暑假拍片,太太則擔任他的製片。他們所幸還有一個教職,比前面兩對夫妻好多了。事實上,他們也常常為了拍片資金發愁。

事件四,最近的事情。有位導演負債七百多萬台幣,拍完一部作品,在國外拿到一座獎。

事件五,另外一位導演,片子拍完以後,沒有宣傳費,片中的男星自費從日本來做宣傳。

事件六,就是我老媽-她有一個一直做電影夢的兒子-這也應該算是「跟電影人有關」。她問我一句大哉問:

「拍完電影以後,還剩下甚麼?剩下負債?剩下獎座?」

好問題。我也想了很久。

我的老媽是小時候會帶我去看《江山美人》的老媽,她學歷不高,但是天天看報紙。她對電影圈的結論是,就少數幾個人經濟狀況很好(大概十根手指頭就可以數完),其他百分之九十的人其實是在「貧窮線水平」以下掙扎-這樣的看法不能怪我老媽。老媽可能不知道,這個行業最賺錢的是攝影師,但是,媒體需要好故事,那種負債去拍片的便成了媒體眼中的悲劇英雄。

我換個方式說好了。台灣的電影圈,我覺得缺乏「安全的故事與新聞」-沒有壞消息就是好消息。我寧願常常聽到誰誰誰拍了片,沒虧錢沒負債,甚至還希望可以聽見有人拍完片賺點小錢,買了一部二手車。而那些負債去拍片的同業們,不知道你們會不會連累到家庭,或連累到父母?或是要怎樣才能還清這些負債?

事實上,你們連累到其他人。你們的新聞影響了我們的父母家人親戚朋友對這個行業的觀感。從在校時期開始,真的就有不少人是「電影先開拍再說」,等到片子拍了一半,資金沒了,再到處找錢。畢業之後,這樣的行為模式持續著,使得有理想、想創作年輕電影人似乎都跟負債畫上了等號。我真的很希望,各位拍片的時候,除了一股衝勁,也要考慮這樣的決定,可能影響了整個電影圈,還有他們的家人。這裡要向老媽喊個話:有人投資我拍片,我就拍。再不然,我只要賣劇本就好。老媽,我絕不會動到你的老本的!

 

 

 

 

補充事件七:兩年前有人用兩百萬拍五分鐘電影,希望爭取到可觀的資金投資一部史詩般的原住民抗日電影。後來,沒有下文。我想,這大概就是「安全的故事與新聞」吧。

2007年10月7日

李安、《色戒》、隨便想

誰該寫影評?誰還沒寫影評?

我是搶頭香,看了中秋節的第一場。之後,我就很注意誰寫了影評。說實在的《色戒》看完之後,有好幾天身體還在那戲裡面抖阿抖,也許就是如此,影評出現的速度出奇地慢。有關影評的部分,用Google 大神隨便找都有,這裡就不再做超連結,但我從《色戒》的影評中,得到幾個主觀的統計數字:

女人寫的影評,比男生寫的影評多;

學文學的人所寫的影評,要比電影圈寫的影評多;

比較值得特別一提的一篇是龍應台的文章。龍應台介紹《色戒》的文章是最早出現的,刊登在中國時報,但我並不覺得意外。別忘了「湯唯露毛,偉仔露蛋」這個標題還是中國時報下的,還鉅細靡遺說明三場床戲的動作。李安那時還在威尼斯,大概氣死了,也很怕大家把這部片弄成色情片。幾天之後龍應台的文章登在A3 版,我總覺得中時這樣處理跟TVBS的「瀝青鴨事件」或是「養殖漁有有藥物殘留」的方式是一樣的-不用道歉,只需要後面再補充說明,多講好話。

那麼,誰應該寫影評而還沒寫呢?

陳儒修老師應該寫。

陳芳明老師也應該寫。

女性影像學會也應該要有人寫。

以前把張愛玲小說拍成電影的導演們也應該寫。

....想到再點名。

颱風過境

從中秋節開始,《色戒》這部電影一直是最火紅的話題。其他明星八竿子打不上關係的,也要扯上這部片才能上報紙版面。可是,各位是否知道還有其他影展在同一時期舉行呢?其實同一時期有「台北國際動畫影展」、「民族誌影展」,接著十月份還有「女性影展」。因為《色戒》話題處在高熱狀態,這些影展的能見度低,票房普遍都不好。影展的承辦人員都說,「都是被李安害的!」

台灣電影的榮景來了嗎?

今年台灣電影的產量與票房屢破新高,但,台灣電影的春天,回來了嗎?

到目前為止,幾部賣得不錯的台灣電影:《刺青》、《練習曲》、《不能說的秘密》、《色戒》,而只有前兩部是「純台資」電影-《不能說的秘密》香港資金比較多,《色戒》的大股東是美國焦點影業。換句話說,台灣生產歌手明星,台灣也有名導演,但是台灣的大財團就是不敢丟錢到電影業,台灣電影的貨架上,「產品種類」還算少。

說真的,要讓台灣電影活起來,新聞局或許可以想想「工商業支持電影業」這樣的輔導辦法。

李安收集的公仔與李安障礙

李安自一九九二年以來,得獎紀錄如下:

奧斯卡最佳導演一次(《斷背山》)、最佳影片一次(《臥虎藏龍》);柏林影展金熊獎兩座(《理性與感性》、《喜宴》),金球獎最佳導演兩座(《斷背山》、《臥虎藏龍》)、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各兩座(《喜宴》、《臥虎藏龍》)、再來就是威尼斯金獅獎兩座(《斷背山》、《色戒》)...

李安其實還沒得過坎城金棕梠獎。

有同學笑稱「李安在收集公仔,不需要花七十七元...」事實上,用交集來看,李安得獎的電影也集中在這五部,在李安投入電影製作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就締造了這樣的紀錄,堪稱是「李安障礙」!

目前全世界的電影人,若要超越他的紀錄,大概是要壽命長一點吧。

「最在乎台灣觀眾的反應」

這句話,在我的解析,其實有兩個層面:第一個當然是「情感連結」,這裡是他出生成長的地方;第二個是地域文化與宣傳之間的關係。如果《色戒》先在美國首映,肯定有很多「看不懂」的影評冒出來;而台灣觀眾是能夠看懂,且沒有嚴苛電檢的地方。如果先在台灣放映,反應不錯,則影響力會滲透到整個華文世界;此時再到西方世界放映,如果有惡評,則肯定可以怪罪於地域文化問題。別忘了,中國大陸還沒有電檢制度,《斷背山》在中國大陸還遭禁映。

以此觀之,《綠巨人浩克》應該先來台灣辦首映會。

其他心得感想
  1. 想要改編小說當電影,最好選那種「縫隙多」「空白多」,很多事情都沒說清楚的小說。
  2. 《色戒》若是來參加金馬獎,大概是全部打包帶回去。
  3. 現在突然很想找《綠巨人浩克》出來瞧一瞧。
  4. 拍片慎選題材。最基本的選材條件,就是「全世界的人都關心的議題」。
  5. 拜託不要再問電影系的學生「你的偶像是不是李安?」,好嗎?世界上的電影人這麼多...

2007年9月24日

中影還在。中影還在?中影重出江湖!

念電影系的時候,最常往來的有幾個公司:阿榮片廠台北影業、有翼氏、再來一個就是中影了。論功能,阿榮片廠有場棚可以拍片、租借器材,有翼氏位置在市區內,對學生租器材而言方便得很;台北影業跟中影的屬性比較接近,這兩家可以做電影底片沖印、電影聲音、剪接等等後製作的工作。所以,無論是廣告片或是戲劇節目,拍攝期都跟阿榮片廠、有翼氏兩家公司有關連。等到後製的時候,就跟台北影業、中影有業務往來。而這裡面,只有中影的屬性最特殊:非國營、非民營、而是「黨營」-這幾乎成了中影的原罪,中影三不五時就會因為這個理由上新聞,或是成為立法委員質詢稿的內容。

去年一整年,國民黨在「處分」黨產的時候,電影圈都在關注中影的未來。外界看到的都是中影「值錢的部分」:外雙溪土地、漢口街大樓。媒體這樣看中影,其實就是很多人都想把中影「拆食落腹」,但對電影圈而言,我們最希望保留的,最低限度就是中影技術中心、真善美戲院,再高一點的要求就是重建片場。而最近,我任意搜尋網頁之下,我才知道:中影技術中心又開始運作,而且已經運作大半年啦!

民營後的「新任總監」是專長錄音的曹老師,也可以稱一聲學長啦!他在中影技術中心的部落格寫道:「

大家都累壞了 這是錄音室四個月來第一個週休假日,

期間史無前例地杜比排了三個班作,

連從未使用過的2F小配音室也日夜輪班─整個滿棚,

在我待在中影的15年這是未曾有的榮景...」

 

中影還在!中影回來了!

在任何國家,其實都會有一兩家歷史悠久、具代表性的電影公司。在日本是松竹東寶;在法國是高蒙電影公司,在香港是邵氏,在美國以前是RKO,現在大概要提MGM(米高梅)了。而在台灣,當然一定要提到中影!電影圈才不管「是誰接管」,電影圈只希望接手的人要繼續經營下去。這種心情其實跟看待百年糕餅店的心情是一樣的。離開中影的電影人,其實現在都是電影圈的中堅份子,對中影都有一份很深的情感-因為它的歷史等同於大半個台灣電影史。

看著曹老師說「十五年來未曾有的榮景」,這真的是好事!台灣電影的數量在這一兩年有增加的趨勢,大家都感覺得到。曹老師,大家都還好嗎?沖印的林師傅、剪接的曉東哥都還在嗎?我很相信,中影的運勢是跟台灣電影的運勢是繫在一起的!

加油!

2007年9月8日

影像詩,詩影像

有一個台北詩歌節影像詩徵件的活動,我很想去參加,卻發現自己掉入更大的漩渦當中。我把家中的詩集從書櫃中取出,一本一本翻閱。蔣勳、陳黎、劉克襄、林耀德、羅智成、陳克華....大概都翻了一遍。我最想改編的是這首林耀德的《銀碗盛雪》:

在心靈空間中我流逝的身姿都
    圓寂成一只銀質的碗
       盛滿語言如雪
  使兆億光年的宇宙都浴遍光
看那碗中雪
都是文明都是愛
都是我無畏的揀擇。絕對榮耀
           壓縮
在剎那間相對的永恆裡
流溢著詭譎與歧義

 銀的雪白

雪的銀白

霎時

幻滅

當銀的雪白氧化成硫的黝黑

當雪的銀白融解為水的透明

黝闇便疊入宇宙漆黑的景深

透明便刷亮銀河高熱的軌道

 

在轉化為影像之後,很明顯地,註定要用特效完成。或是,寫實如陳黎的《小城》:

遠東百貨公司

阿美麻糬

肯德基炸雞

惠比須餅舖

凹凸情趣用品店

百事可電腦

收驚

震旦通訊

液香扁食店

真耶穌教會

長春藤素食

固特異輪胎

專業檳榔

中國鐵衛黨

人人動物醫院

美體小舖

四季咖啡

郵局

大元葬儀社

紅蓮霧理容院

富士快速沖印

這首詩其實是花蓮街景的快照。甚至在這首詩印刷出版時用了不同的字體表示。可是,如果要變成「影像詩」,難不成要到花蓮去,把每個招牌拍下來?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瞭解到小說與詩,客觀與主觀的不同。小說雖有一個作者,但小說內會呈現不同人物不同的個性,使得觀點多元;但是詩不是如此。寫出來的詩通常是個人獨白,是個人絕對主觀的呈現。如果要轉換到影像,也會呈現兩種:寫實與非寫實。太寫實的詩轉換影像其實沒有發揮的空間,因為已經被原作者說完了;非寫實又意境深遠的詩也不好拍,因為可能牽涉到特效...

我不得不提到《永遠的一天》這部希臘電影,這被許多影評人都讚美為「詩一般的影像」,其實很多人是看不懂的,但是對其緩慢移動、且一鏡到底的take,還有配樂,感動得莫名其妙。其實這部片的攝影為這部片加分許多,所有的場景與攝影構圖都是經過設計的,也才會出現霧中的清晨,藍色的海配上白衣女子等等的畫面。

哪一首詩是可以轉換成影像,又可以讓其他人有詮釋空間,又不用做特效的呢?

告訴我,好嗎?

2007年9月2日

泰國廣告,I 服了 You!

你對泰國的印象是甚麼?泰籍勞工?泰式河粉?

我們來談談泰國的影視工業吧。從公共電視播出泰國宮廷偶像劇《出逃的公主》開始,也許有很多台灣觀眾是第一次見識到泰國影視工業的扎實,尤其是編劇-《出逃的公主》結局迥於好萊塢的 Happy ending,很多編劇是不敢「下這種重手」的。可是,泰國的編劇做到了。

不過,泰國電影於亞洲,已經做到了雄霸一方的地位。首先是瘋狂幽默的 Cult movie,例如《老虎頭上結情疤》(老師推薦,而這是我到現在還忘不了的電影),繼而是恐怖片、人妖片。恐怖片需要的重點是甚麼?影像與音效。泰國很早就有了杜比錄音室,台灣的杜比錄音室比泰國晚了很久,而且在中影-唉!不提了。

如果你在 YOUTUBE 上頭以 "Thai ad" 做為關鍵字,或是以 "thai Commercial" 做搜尋,你會發現:泰國的廣告片令人驚艷!泰國廣告片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完全不用懂泰國文化,或泰國文字,你仍然會被逗得哈哈大笑,這也是泰國廣告的強項:跨文化與幽默感。再者,泰國廣告的片長都是以三十秒起跳,最長片長甚至有一分半鐘的,這使得泰國廣告有充足的時間說完一個故事。

下面是幾個有特色的泰國廣告。

少見的溫情主義泰國保險廣告:

以黃梅調為本的廣告(廣告主有可能是華人)

下面一個是標準的泰式幽默廣告:為簡單的事情乾杯

看到這裡,我除了對泰國廣告深深服氣外,又有了新的疑惑在我腦海中:我倒很想看看泰國官方所做的政令宣導廣告,是不是一樣地幽默有趣?例如觀光勝地的愛滋病議題,還有,有沒有廣告提醒泰國勞工,出外打工必須要注意的事項?

 

2007年8月20日

颱風夜憶颱風夜。

聖帕颱風號稱是台灣近年來最大的颱風,新聞媒體宣稱有十七級風的威力。那風力是有的,可是雨好像沒那麼大。不過,它卻讓我想起小時候,颱風過境後的夜晚。

不記得哪一年了。有一個強烈颱風過境,之後電力公司宣布因為要修理,便宣布分區輪流供電,一區大概要停電四小時左右。有一天,家裡得知當晚停電的時段是晚上七點到晚上十一點,當天母親就先吩咐大家,要早早回家吃飯跟洗澡。下午四點鐘左右,我們放學後趕忙回家,在母親還在廚房忙碌的當兒,我們兄妹拿著衣服在客廳等著輪流洗澡。父親也趕忙回家,好像等待一個即將到來的儀式。吃過晚飯後,手電筒、蠟燭、打火機放置在客廳桌上,媽媽小小地抱怨,今天的楊麗花歌仔戲是看不到了。

大家坐在客廳,眼睛盯著天花板上的電燈。不一會兒,整個空間一片漆黑,冰箱壓縮機低頻的運轉聲、電扇馬達的聲音,霎時間都安靜了下來。父親在第一時間點了蠟燭,一家五口用微弱的蠟燭光看著彼此,大家都笑了起來,因為很少有機會這樣注視著家人。

烏漆媽黑地,做甚麼好呢?母親早有準備。一家五口有三個人可以玩跳棋,另外兩個人可以背九九乘法表,或是三字經、或是唐詩宋詞。想當然爾,要背誦的人一定是我們三兄妹中的其中兩人。其實在燭火下,背誦唐詩宋詞或是三字經,頗有秉燭夜讀的意味。時至今日,我依然能夠背誦大段的三字經就是停電夜裡打下的基礎。

昏黃的燭光下,紅綠黃三色棋子的跳躍裡,伴隨的是背誦的讀書聲,空氣裡流動的是親情的溫暖。現在,我們一家五口分居四地,這樣的情境,恐怕再也不復見了。

2007年8月6日

好書推薦:《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到影像》

於家中拍攝

我應該是這本書一出版就買下它了,只不過到現在才有時間細細品味。

本書的英文書名是《Film directing: Shot by Shot》,副標書名為《Visiualizing from concept to screen》,我一開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這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實務經驗書!因為它一開始就寫了用相機拍分鏡表的方法,如果選對了相機鏡頭長短,其實就等於拍了停格的電影一樣。在台灣,很多導演都拿導演鏡,但那也只能提供一個景框觀點,還有使用的格式(Frame Size)而已。但如果用了相機鏡頭拍分鏡表,則更接近拍攝劇情時所使用的鏡頭。

書裡也提供了一種「溢滿景框」的分鏡表畫法,也就是說先畫出完整的景象,再畫出「鏡頭要框在哪個位置」。這對閱讀分鏡表的人有莫大的幫助,這樣一來,我們很清楚地可以知道主角是看到甚麼受了驚嚇,即便另一個物體不在景框內。

接下來的第五章開始,就是介紹好萊塢對於「從劇本到影像」的整體運作模式。好萊塢的製片與導演們會一遍又一遍地想著「如果這樣拍會不會更好?」再來就是與對話結合,並且修改鏡頭。如此反覆的運作,才有最後的分鏡表。可是,從第五章開始,除了一些拍片的基本常識(例如一百八十度假想線)之外,這本書所介紹的技巧與方法可以參考,但是在台灣卻很難做到。例如書中的例子,為一場棒球賽做分鏡,畫面有投手的眼神、投出球的慢動作、球在飛的特寫,揮棒擊出的慢動作....這種細緻程度是台灣電影所沒有的,這麼費工夫的分鏡表也只出現在台灣的廣告片當中。

書中也介紹了好萊塢電影開場的慣例模式:例如在三分鐘之內,鏡頭就會帶著你去見這家的所有家人,然後透過對話讓你掌握劇情;另一種我沒想到的方法是「冰箱上的便利貼」,只要把冰箱上刻意預設的便利貼,每一張都讓觀眾看過,那觀眾就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認識這一家主角了。真的「很好萊塢」,不是嗎?

我很推薦熱愛電影的人買這本書,但不建議全盤接收。書中有些內容,對你做分鏡表有幫助,有些內容對你做剪接有幫助,有些內容對你使用推軌鏡頭有幫助,而在你閱讀完畢後,也要想一想:我們不一定要照著書上的指示做分鏡表,但是若要建立一種「非好萊塢」的攝影風格,恐怕還有很長、很長、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