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日

2022 基隆城市博覽會


六月十九星期天趕忙起個大早,從中壢趕赴基隆參加城市博覽會,那已經是展覽的最後一天了。雖然為期只有十天,但是花了八年時間來籌備-我猜想林右昌市長在第一任當選的時候,就預備要做這個展覽了。這是以整個基隆為展場,「改變台灣,起點基隆」。這也是我近期看過最精采的展覽,沒有之一。
認真說來,這個展覽的靈魂人物是市長林右昌:文化大學景觀設計系畢業,台大城鄉所畢業,他跟建築界、都市規劃的學界人際網路往來密切,光是從臉書看過去,北部建築界、景觀設計、都市規劃、藝文界通通都跑去看展,紛紛表達溢美之詞。而對於林右昌市長而言,他是少數把專業背景用在都市規劃上,他可以找到這方面的人才來建設基隆。如同基隆都市發展處處長徐燕興(也是台大城鄉所畢業)在訪問中所言,「有相同理想的人都來了!」在台灣,多的是學法律與學醫的走入政治擔任地方首長,不知道在林右昌之後,還會不會有都市規劃者參與政治?
整個展覽有四大展區,各有各的功能與目標項目。如果想要了解為什麼有這個展覽,其實看完國門展區也就足夠了:以台北市望向基隆,基隆就是邊陲,基隆有百分之三十九的人需要通勤到外縣市上班。基隆的腹地狹小,僅有沿著海岸有平地可利用。然而可能大家都忘了:高速公路的起點是基隆,縱貫鐵路 0K 起點也是基隆。俗諺中常常提起的「台灣頭」是基隆,台灣歷史上重要時間點從未缺席的也是基隆。這個展覽很大一部分是要喚醒所有人重新看到基隆的重要性,基隆也以「首都圈的門戶」來定位自己-
等一下,桃園人要表示抗議,桃園也是台灣的門戶,空中的門戶。
在國門展區中,西二倉庫主展館主題是「起點城市」,呈現的就是我剛才所說的 "論述",以及基隆在世界上的地位。目標就是讓看展觀眾重新認識基隆的重要性。比較特別的是這個展覽所使用的材料,以大型卷軸銅箔替代紙張與保麗龍,展覽結束後就可以回收再利用,這是我以前從未想到的。而在太平國小展覽的是『城市參與製造所』,那是過去八年來基隆各個社區營造點的成果,雖不至於到「創生」,但基隆市政府邀請建築、美術相關系所的師生進駐,使一些老社區有了新的生命力。但問題來了:
其他縣市也都有一個點一個點的社區營造或是地方創生,但為何不能構成一整個面的改變?
這時就要告訴各位令我被感動的 A4 館:「基隆聯合事務所 Studio K,時代基隆」,這是把基隆想像成一個超大型的建設工地專案,因此有了一個虛構的 "聯合事務所" ,事務所的負責人就是林右昌。這樣子的概念對於喜愛建築,或是建築業內人士都有相當的親切感。事務所的人員構成是產官學齊聚一堂,共同討論這個大型專案,這個大型專案下分多個子專案,都是為了重新塑造基隆,改變基隆而來。換句話說,太平國小所展覽的內容是「由下往上的城市改造」,但比較重要的是「由上而下,政府與專業者共同合作」的城市改造。這兩者必須要相輔相成,前者改變的是心態,後者達成的是都市生活空間的改變。其實在林右昌之前,黃聲遠建築師的田中央事務所一直以宜蘭作為思考與生活改造的地點,但最大的區別是 "黃聲遠不是連任兩屆的地方首長" ,地方建設或空間改造會因為執政者不同,也就無法繼續下去,這都是常見的現象。可是另一方面,田中央事務所待在宜蘭的時間會比林右昌更久,後續仍可持續觀察。
我開始認識基隆,應該是從八斗子的海洋科技博物館開始,林洲民建築師把火力發電廠的遺址與新建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次去基隆看到了好幾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改造案子:
因為火車站半地下化之後,那就可以取消原先火車站前的圓環,使得港西岸成為了現在的「國門廣場」,再來目前有海洋廣場以及港東岸的飛鳶廣場,這都是預期未來郵輪的遊客人潮而準備,讓人流可以自由移動;
基隆塔計畫,邱文傑建築師設計,還在建設中,目的是設計一座由平地直上基隆公園的電梯,可以快速在山海之中切換風景,日後也將成為打卡景點;
還有一個法國軍人公墓-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是沙灣歷史文化園區的一部分。我上次騎單車去,那真的是一個墓園的型態,四周圍都是圍牆,古木蔘天,就連白天去都會感覺有點陰暗。可是現在透過設計的手法整個打通向外,變成一個大園區裡面有古墓,現在處於下雨的陰天也會感覺明亮,這令我對「設計可以改變環境」印象非常深刻。
基隆城市博覽會就是對這八年建設的回顧展,而基隆這個城市的尺度很適合所有學都市設計的學界一起投入,我也看到臉書上的都市設計學者開始嘲笑直轄市執政八年拿不出都市設計的成果....
這次真的是一次寶貴的經驗,我拿了很多書面資料,無論從理論或實務都有滿滿的收穫。但願這樣的城市建設發表不是唯一,每一個城市都有它值得被論述的地方,值得被驕傲的地方,就端看地方首長如何展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