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5日

本體論、數位雙生、元宇宙

 《元宇宙》這個名詞一開始其實不怎麼吸引我,但因為聽見了一個令我驚訝的課程 "本體論",突然間我恍然大悟,原來哲學上在思考的事情,已經開始應用在電腦科學當中,而且即將要創建一個新宇宙!

本體論 " Ontology" 是實體物質討論的最上層,在哲學的概念上是必須確認這個物質存在才能加以討論。九零年代初期有電腦科學家應用這個詞到電腦上,變成 

"如何在電腦上定義一個實質物體"。

就我自己的學習歷程,我所學的資訊工程向來都是 "定義資料庫當中的欄位",我卻不曾再向上檢驗 「電腦內目前可以被定義的項目」,但大略上而言,所有可以被轉換成數值的項目都可以納入電腦中:

電腦裡面可以定義尺寸;

電腦內可以定義顏色;

電腦可以定義...味道?我不確定,但電腦內可以定義某項液體濃度,或是某項氣體濃度。

現在電腦內比較缺乏的是 「對材質的敘述」,這當然是可以採建立資料庫的方式進行。

好的,如果電腦內可以定義 "Everything" 的話,那「數位雙生」的概念就產生了,意思是說

"實體有的東西,在電腦上也可以建構一個。"

而重點是 "如何描述這個實體物質",也就回到了一開始所說的本體論,於是乎整個系統的敘述模式都改了,

這部汽車的顏色 是 紅色

這部汽車最快速度是 時速 200

這部汽車的 體積

這部汽車的 長 寬 高

...........

有越多的細節描述,那這個實體物質就可以更細緻地在電腦上被建構。早期的物件導向程式設計,也符合這樣的描述方式。

在元宇宙這個名詞出現之前,我們已知有各式各樣的模擬系統,幫助進行汽車設計、房屋設計、船舶設計、電路模擬設計。元宇宙的概念就是把所有的數位物質放進同一個系統當中。不過祖克伯宣傳元宇宙時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

「有簡訊來的時候,戴上虛擬眼鏡接收訊息....」

元宇宙的用途不應該是這樣,元宇宙的第一階段應用應該還是模擬,是系統與系統之間的模擬。

回到我剛才一開始說的,「元宇宙」並不吸引我,但是「元宇宙」的源頭來自於本體論,這就值得好好大書特書,紀念電腦應用哲學的時刻。那麼,目前電腦無法定義的項目是什麼?

我認為是人類的情緒或人類情感。這固然可以用數值表現,但量化的前提是普世的標準,各民族的情緒量表應該不一樣,或者人類的的情緒值也只能用在 "當下一秒鐘" ,或者在人類情感量化以後, "25" 跟 "26" 的差別是什麼?沒人知道。

因此,元宇宙仍有其極限,極限在於用人的感官與人的情緒來控制掌握這個元宇宙。不過《一級玩家》《駭客任務》這樣的科幻電影已經出現在遊戲機裡,最終如果元宇宙可以騙過人類大腦,那麼人類就能夠生活在虛擬世界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