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7日

男子「汗」廚房:洋蔥番茄南瓜湯

 有一些根莖類食物,或是比較堅硬的果實,若是要變成菜餚,還真要多花一點功夫整理,例如芋頭、南瓜。芋頭要削皮,削皮還怕造成「手癢」;南瓜通常都需要先蒸過變成南瓜泥,才有應用的可能。

家裡剛好有一顆南瓜,是已經保存很久的食材,我終於想到該如何處理它。趁著陰雨綿綿的天氣,用來殺時間吧!

材料:

南瓜

番茄

洋蔥

鹽漬小魚丁

豆腐

乾香菇

黃奶油

鮮奶

芹菜

黑胡椒

前置程序:

前一餐結束的時候,乾香菇就先要泡水,使其軟化。泡過香菇的水可別丟棄!

南瓜大切成四塊,放入電鍋蒸煮,煮熟後可以用湯匙把南瓜肉取出,南瓜籽、南瓜皮去除。煮熟的南瓜肉取出後,就是南瓜泥了。

番茄、洋蔥切成碎狀,泡水的香菇切成條狀。香菇泡水時間必須充足,不然還是硬的。

芹菜切段狀備用。

處理程序:

黃奶油、碎狀的番茄、洋蔥、條狀的泡水香菇、鹽漬小魚丁一起大火快炒。這個階段我喜歡炒焦一點,風味才會出來。

在鍋裡加水滿過內容物,開始煮湯。剛才泡過香菇的水可以一併加入。

水滾的時候,加入南瓜泥。這時候南瓜泥很容易溶解於湯中,很快湯的顏色就變成濃黃色。

水又再滾一次,加入豆腐。

這時湯又再滾一次,就是要調整風味的時候。我會先加鮮奶,增加醇厚感。而整鍋湯因為有南瓜洋蔥,味道會偏甜,這時候請以自己的喜好斟酌加入細鹽。

最後盛碗,在碗中加入生芹菜與黑胡椒。這樣就完成了!

其實在這樣下雨下不停的環境中,一碗熱呼呼又濃郁的南瓜湯,頓時覺得身心都溫暖了起來,有一種安定的感覺。

男子「汗」廚房,咱們下次見!








2022年3月20日

台南建築三年展 2022-《建築,之間的「距」「離」》

 猶記曾經有建築系同學,休學要來唸電影系。那位同學告訴我一句話:「藝術是相通的。」而我過了很久才懂得這句話的真義,在藝術的高度而言的確是相通的,只不過是呈現的形式有所不同。豈料在很多年以後,突然覺得自己喜歡建築,然後自己會去看建築作品、買建築相關書籍、聽建築演講,看建築展覽...

對建築的喜好一開始應該是對 "包浩斯" 的誤解,以前我一直以為包浩斯是人名,直到搞清楚以後才慢慢開始欣賞建築物,所以我不懂結構不懂成本,純粹是以欣賞造型作品出發,再探究其實用性,最後才去追幾個特定建築師的作品。

《台南建築三年展》對我而言是個全新的體驗,冠上「台南」二字,表示要從南部出發,建構自己的觀點與論述,展場的設計也呼應了這一點:地板上大型的台南地圖,台南美食與建築的結合。我自己看事情的時候會多一層觀察 "沒有的是什麼" ?(拜 王啟岳老師之賜),這次最北部的大咖大概是林洲民建築師,其他 "北部的建築師" 可能是因為過去三年沒有新作品或還在建築中,所以沒有參展(但也不知道是否跟台南二字有關就是了)

整個策展的意念或論述在這邊 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299 就不需要我再多說一次,不過使用三年一次展覽的模式,可以看到台南這個城市的進步,而且同時兼具看見台南老屋復舊、改造,或是新觀念房舍的建構與誕生,這都歸於台南積累了比其他城市更多的歷史資產。

我最印象深刻也最喜歡的有下列幾項:

建築師的速寫與手稿

手稿代表著建築師當下的思考與意念,是原汁原味也最新鮮的想法,這次的展覽有一大間都是建築師所提供的手稿;

生活與建築

學習建築其實也在學習結構,建築師去執行家具設計比比皆是,就連科比意也曾經設計出經典家具。但比較少見的是美食與建築的聯想:為了呈現口感與顏色層次,某些菜餚或是小吃也都是用「有次序的層層疊疊」所建構出來的,這也是建築。

還有,各建築師事務所對本次展覽主題 「距離」的解釋與定義,這涉及了建築師們所擅長的項目、所關心的議題。我努力地把每一張解釋說明都拍下來,希望能多認識台灣建築師的想法與意念。

展覽是從 3/17 開始到  8/21 結束-事實上正式的開幕式要到 3/21 才開始,雖然時間還久,但真的不建議各位等到暑假再去看展...













家具放大以後,也是建築


美食與赤崁樓

美食與河樂廣場


建築師設計的家具

Y 型結構



K型結構

廖偉立建築師的作品


穿山甲館



滿間都是建築師手稿,但有人只顧著划手機

台南小轉角





自己動手投影






2022年3月19日

我在線上學畫畫

 ipad 一直有個俗諺:「買前生產力,買後愛奇藝。」意思是說 ipad 最終還是成為娛樂工具而已。但我自認我有好好發揮 ipad 的功效:因為它,我的背包中省下筆記本的空間,出門紀錄聊天訪問一台就搞定;至於在 ipad 上面畫畫....我是該來好好玩玩。

誠實地說,我只在小學二年級拿過一次繪畫比賽佳作獎,但若細細思索,應該是後天的電影教育反倒讓我理解了光影:電影如此,繪畫亦如此。我在臉書上看到了 jv huang 的電繪作品,頗為驚艷-原來用 ipad 可以畫到這種程度!我自己用谷歌搜尋了一下黃老師是誰,當下就確認我想要向黃老師學畫畫。我需要的是一位帶進門的師父。

黃老師教畫畫其實很接近於以前的水彩畫室或是油畫畫室:老師出題目讓大家畫,老師也示範繪畫的技法,(突然想到 80年代在美國電視頻道上教畫畫的 Bob Ross)然後我們在線上上課。Google meet 把同學們集合起來,老師開始在 ipad 上面示範作畫,Apple Pencil 不停地在螢幕上撞擊,產生了聲響與筆觸,還蠻像是看到大師在現場揮毫。第一次上課老師就有提到 "顏色從最亮到最暗都要呈現在畫紙上" ,這不就是電影影像?電影影像是拍下來的,而在那當下,是我要把它畫出來。

接著就是第一次交作業的時候,老師一眼就看出來「你的筆觸是兩個不同的宇宙,放到同一個畫面上」,意思就是說因為軟體的發達,軟體裡面就有內建蠟筆、鉛筆、水彩、壓克力、油畫等等 "數位畫筆" ,作畫的人不應該因為方便而隨意取用,那就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媒材畫了。所以老師只用一種筆刷,用厚塗的方式呈現層次,而 ipad 也都能忠實呈現。老師的概念都很接近傳統繪畫,如果畫壞了也不會拿 "橡皮擦" 修改,只需要繼續畫畫 「蓋上去」就可以;一開始打的草稿不一定要全部蓋掉,保留一些手感。其實最重要的是數位繪畫仍然可以呈現 "筆觸" , 因此在 ipad 上面,油畫還是油畫,水墨還是水墨,我想這是我畫圖功力進步的關鍵。

雖然只上課四次,每次大約一個半鐘頭左右,但若加上回家畫作業時間,這學習歷程就可算到整整一個月了!其實沉浸在繪畫中的時候,時間過得很快,我常常抱著還沒完成的畫細看:左上角是不是還少一筆?右下角是不是應該再黑一點?

寫這篇文是真的要感謝 jv 老師分享繪畫技巧,我從中得到了繪畫技巧,也擴展了  ipad  的應用領域。歡迎各位找昭文老師學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