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7日

高鐵與我

把時間轉回一九九三年,我還是個大四的學生。那時有學校設定了一個「實習學分」,只要外出實習,得到雇主認可,就可以得到選修一個學分。

我找上當時的高鐵局。那時高鐵局辦公室在台北火車站樓上,郝柏村是當時候的行政院長,王建煊是財政部長。而高鐵也還在規劃的階段,社會各界也沒有一定的共識:到底要不要建高鐵?要怎麼建?我還記得當時候王建煊是持反對立場的,因為投資太大;而高鐵局也準備了說帖,就像現在國防部準備說帖讓全台灣老百姓知道軍購的意義。老實說,高鐵局找這群工讀生進高鐵實習,目的就是希望我們回學校後為高鐵說好話,替高鐵宣傳。那時高鐵的所有紙上計劃大部分都已完成,包括月台高度、車廂大小、座位間距.....高鐵最難說服大眾的是選定路線,還有炒地皮的疑慮。也因此,在高鐵的說帖裡,有下列幾項:高鐵徵收土地面積等同於松山機場,但運輸能量遠超過飛機航班,且耗費的能源遠低於飛機。高鐵的路線選定是希望均衡都市發展,冀望藉由高鐵創造新的都市中心....

那次高鐵沒建成。立法院預算沒過。立委們大都摩拳霍霍,希望促成台灣第一次的"BOT"。

一九九七年,高鐵決定以招標的方式進行,是台灣首度的BOT。我在那時正好認識一位工程界的先生,他正參與高鐵BOT 的設計工作。他私底下告訴我:這兩家競標的團隊,無論是誰得標,台灣工程界的人都會被動員起來!因為這個計畫太龐大了!工程界的人對於能夠參加這個計畫,好像覺得是一輩子的榮耀。最後,代表歐洲系統的台灣高鐵得標,代表日本系統的中華高鐵落敗。其實整個高鐵計畫除了促進內部需求外,也被政府拿去吸引其他國家以換取台灣的外交利益。

兩千零四年初,我開車到家附近的桃園青埔站蹓韃,只見塵土飛揚,圍了一大塊面積,好多工程機具動員。那附近全部都是土地廣告,農地變成了建地,土地翻兩番。而開車向南旅行,總會瞧見高鐵的高架橋在高速公路上方穿梭。高鐵是動起來了;但是當時候說是「政府零出資」,經過兩千年的金融風暴之後,高鐵變成了「政府投資」;當時候說是歐規的高鐵,現在大部分是日規....

現在,每當開車在台北桃園之間的高速公路上,偶爾抬頭會看見高鐵列車從我頭上經過,我總會想起那段在高鐵局打工的經驗,老工程人員那種渴望參與的表情,以及伍佰唱的歌:

《台灣製造》。

2007年1月14日

從《綠寶石》到《血鑽石》

一九八四年,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推出「浪漫愛情冒險動作片」《綠寶石》(《Romancing Stone》),故事敘述一位寫羅曼史小說的女作家收到姐姐從哥倫比亞寄來的一個包裹,女作家必須拿著這個包裹到哥倫比亞,才能解救遭到綁架的姐姐。途中她有冒險家出手相救,他們必須穿過叢林,躲過子彈,找到傳說中的綠寶石,才能救姐姐回家。

二零零六年,華納兄弟公司推出「寫實冒險動作劇情片」《血鑽石》(《Blood Diamond》),故事敘述一九九一年非洲獅子山共和國爆發內戰,主因其實是天然資源-鑽石。漁夫在被奴役的情況下,找到一顆足以讓全家生活改善的粉紅鑚,南非傭兵則認為這顆鑚石能夠讓他脫離現在的環境,美國女記者覺得這非常有可能寫成一篇轟動世界的報導。他們必須穿過叢林,躲過子彈,找到藏在礦場的粉紅鑚,才能使上述願望成真。

兩部電影都是以鑚石為標的,以冒險為過程,但在這二十多年之間,好萊塢產生了極大的變化。請注意看兩部電影的英文片名,就知道這兩部電影的視角有多麼地不同:鑽石從浪漫的象徵轉為沾滿血跡的石頭。

在《綠寶石》中的女主角,成天坐在桌前寫著羅曼史小說,卻未曾經歷過真正的冒險,劇情發展頗符合當時女性觀眾的胃口;《血鑽石》中的女主角是名記者,她戳破了「浪漫」二字,鑽石的原產地其實是個人間煉獄。《綠寶石》當中的男主角好似天外飛來的男性英雄人物,只知道他是美國籍,其餘一概不暸;《血鑽石》的男主角原來是辛巴威白人(應為荷蘭籍殖民者的後裔),九歲父母雙亡,十九歲加入南非傭兵團。《綠寶石》中是要救姐姐回家,順便造就了一段愛情故事;《血鑽石》中則是黑人漁夫希望找回自己的兒子,最後甚至揭發了跨國企業買賣鑽石的真相。

我不認為《血鑽石》是好萊塢全面人道反省的指標,這部片只是證明好萊塢全球蒐集故事題材的能力。一個月後,這部片下檔,鑽石商人就會開始播放「男人跳進水裡摘月」的廣告片,女人還是唱著「鑽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

我本來是帶著「週末娛樂」的心情,到戲院去看《血鑽石》。我以為,即便這部片不是愛情冒險喜劇,但應該是部冒險動作片。可是,錯了!好萊塢把劇情片當成是紀錄片拍攝,整部片持續給觀影者無法遁逃的壓力。在搖晃的鏡頭下,我知道了一個土地面積比台灣小,物產資源比台灣豐富,但卻人禍不斷的地區。T.I.A. (This Is Africa!)在這些非洲人的口中說出,有著無比的辛酸與無奈。而觀眾是在好萊塢的引導下,才知道這個駭人的議題。我並不認為好萊塢已經完全轉向成為人道主義者,但起碼世界最大的影視工業地區已經把題材望向世人不曾注意到的非洲。下一次的好萊塢冒險故事,恐怕將不會只有寶藏與冒險過程,而是把更多的國際焦點與議題,以好萊塢的敘事能力轉換為電影行銷全球的能力。

2007年1月4日

電影發展史期末作業:中央電影公司與台灣電影歷史

1. 前言

中央電影公司為中國國民黨黨營事業,前身為兩家電影公司合併創立。它的命運其實跟台灣電影的命運緊緊地繫在一起,也跟台灣五十年以來的文化氛圍起舞。說中央電影公司代表台灣,其實跟法國高蒙,香港的邵氏與嘉禾一樣的地位。

本報告將以中央電影公司的事件來對應台灣電影發展之間的關聯。

2. 歷史敘述

2.1. 中影誕生

四十三年六月,蔣總裁(介石)親臨台中巡視農教製片廠,之後國民黨中央隨即下令農教、台影、合併、以期製片與發行一元化。經召開籌備會議後,農教、台影乃於四十三年九月一日正式合併成為中央電影公司,農教總經理李葉留任中影總經理。並立即展開整建戲院、添置設備、培訓人才、開展製片。

這個時局裡,影像的傳遞只有靠影片(FILM),故中影以安定人心為主,大多拍攝非劇情片種:教育片,宣傳片等等。

2.2. 台中片廠遭祝融之後的影響

四十八年七月,台中廠由三元公司租借拍攝<魔窟殺子報>,因電力負載過重失火。,使得製片計畫遭受阻礙。可是,為了配合和宣傳,救國團協助拍攝的片子仍然不中斷。這正明了當時中影「宣傳重於一切」。十一月,成立整理委員會,負責重整中影。

民國四十九年最大的決定便是重建片廠,並在外雙溪購地。四十九年二月二十六日,以五百五十六萬五千元,簽約購買士林外雙溪原屬農林公司皮製造廠的土地一萬一千餘坪,製片廠遷移到北部。此舉也帶來了中影日後的重生與輝煌。在這段期間,劇情片都跟香港合作。

整理期間拍了劇情長片,均與香港合作,張小燕三度拿下亞洲影展最佳童星是本時期最大的奇蹟。另外,整理委員會於五十年五月十日結束,沈錡十一日繼任董事長,李潔十六日起任經理。

五十九年二十二日,士林新廠第一期工程落成啟用,開創了中影的新時代。中影製片廠是以日本與香港的片廠的規模為範本,有當時最先進的沖片機與印片機。在攝製方針中,主要還是以反共影片為主。

五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中影改組,行政院新聞局沈劍虹繼任董事長,副局長龔弘接任總經理。

2.3. 健康寫實主義與歷史大戲

以中影而言,董事長職務多為酬庸性質,或是一種人員暫駐性質。許多董事長的任期只有半年就離開,故影響中影的重要角色多落在總經理身上。從民國五十二年到民國六十一年的重要人物是龔弘總經理,前後將近九年。這九年也讓中影從黑白片跨向彩色片,並派遣技術人員赴日學習彩色片。民國五十三年的第一部自製彩色片<蚵女>面世,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到今天為止,曾於中影任職三十五年以上的王童導演,都對龔弘當時的貢獻表示敬意。

在拍片的路線上面,鞏弘以歷史大戲來對「黨」有所交代:<還我河山>,<貂蟬與呂布>,<秦始皇>等,都曾動用到軍方支援拍片。在這股主旋律下,台灣的大草原成了田單復國的主戰場;另外的一個路線稱為「健康寫實」,影片中不會有黑暗面,強調的是勞動人民的光明面:<蚵女>,<養鴨人家>等等。也許是為了強調彩色片,<蚵女>中所呈現的場景與道具,人物的裝扮等,都跟現實採蚵生活差距太大。「健康寫實」只能算是題材上的,但內容的呈現仍然離觀眾很遠。觀眾都知道「那是戲」。

六十一年九月中影再次改組,辜振甫於二十七日胡繼中為董事長,原中國電影製片廠長梅長齡於十月一日繼龔弘為總經理。

2.4. 政策大片時代

民國六十一年九月,日本宣布與中共建交。中共並宣稱「八年抗戰是共軍領導的」,我方政府氣不過,為了要強調事實,以電影宣傳是最好的方式。<英烈千秋>開啟了這一個系列,由丁善璽導演。片中有部分劇情是來自丁導演的想法:自殺前向日本人訓話等,均非事實。但這並不損及真實的故事。

另一方面,劉家昌的小品系列也受到重視。劉家昌導演的快工、輕成本的製作方式,使得資金容易回收。、歌唱小品<愛的天地>以十二個工作天,一百六十萬元拍成,此為代表。

2.5. 台灣新電影

  明驥總經理於民國六十七年上任。除了一貫性的政策大片以外,明驥對中影或是台灣電影的貢獻,就是敢啟用新人。陶德辰、吳念真、小野、段鍾沂等人被延聘入中影。根據小野所言:中影的拍片實權掌握在副總經理手上,拍片的審核流程掌握在國民黨文工會手上。小野自曝以說謊方式爭取到第一部電影<光陰的故事>開拍的機會,啟動了後人所稱的台灣新電影:故事更貼近社會,採取更自然的拍攝方式,建立新的電影形式與語言。之後,陸陸續續又有七十二年的<兒子的大玩偶>、<魔輪>及與萬年青公司合作的<小畢的故事>等等,台灣電影出現了一股清新的氣息。

明驥時代還成立了三一公司,負責海外電影發行業務。說來有趣:「三一」的意思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七十三年,許新枝於七月一日繼吳鐘靈出任總經理,林登飛繼明驥出任總經理。

2.6. 強化經營

  林登飛上任之後,更加強清理同業的積欠,精簡人事,開闢財源,投注發行業務,成立電視部等措施,給人的印象是「營利掛帥」。他利用三一公司,與海外談起製作錄影帶的生意。上任前四年,小野等一批人仍然在中影,也有一些重要的影片在此時發行:<策馬入林>、<童年往事>與<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戀戀風塵>、<期待你長大>等。當時的中影遭致錄影帶業者批評「不務正業」,跨足到電視與錄影帶領域。隨後,小野、吳念真請辭未准,但以不上班的方式離開中影,引起新聞輿論一陣討論。鄭水枝繼許新枝出任董事長,江奉琪繼林登飛出任總經理。   林登飛總經理任期六年有餘,在中影的網頁上,有這樣的一句話評斷他:「成績單證明這期間中影亦未鬆懈製片使命」。

2.7. 徐立功時代

  江奉琪是總經理,可是,掌握拍片實權的是副總經理徐立功。 徐立功最大的貢獻是挖掘了李安以及其他的新導演:許多導演的第一部戲都是與中影、徐立功合作完成的。李安在台灣的三部電影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愛情萬歲>、<袋鼠男人>、<少女小漁>、<熱帶魚>、<我的美麗與哀愁>、<寂寞芳心俱樂部>等等,徐立功先生都該記上一筆功勞。八十四年,徐立功榮升總經理,先後又領導了<在陌生的城市>、<紅柿子>,<今天不回家>、<春花夢露>、<河流>、<美麗在唱歌>、<飛天>等等。

2.8. 後徐立功時代

民國八十五年,原本隸屬於國民黨文化工作會底下的機構中央日報、中國電視公司、中央電影公司、中國廣播公司等,全部都改歸於黨營事業投資管理委員會管轄。當時的主任委員劉泰英對中央日報與中影的虧損批評甚多。隨後,中影由投管會決定,增設副董事長一職,由徐立功「升任」,邱順清任職總經理。

八十五年八月六日邱順清繼任總經理,中影製片部經理藍祖蔚於同年十一月一日離職。沒多久,徐立功離職,創設縱橫國際影業,發展個人所長,並且回過頭來與中影合作拍片。

此外,中影還積極開發「業外收益」以房地產投資,或是改建新世紀大樓等等,美化帳面。

八十六年,中影又開始跨足電視製作:人間四月天便是縱橫國際影視與中影,以及大陸上的製作公司合作完成。

2.9. 黯淡的中影

民國九十年底,中影已經負債超過十億台幣。掌管國民黨黨營事業的華夏集團宣布優退方案,中影的兩百名員工當中就有一百一十名自願參加。這時候的中影只剩下固定資產:新世紀大樓、真善美戲院、中影製片廠等。民國九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是中影優退的日子,在這波優退名單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兩人:製片部經理李祐寧與製片廠廠長王童。未來,中影的業務將以發行為主,而九十一年的製片計畫也只有兩部。中影的現況事實上就是台灣電影的現況,台灣的主流電影市場根本看不到台灣的電影。

3. 評論

中影成立的本身就是個原罪:在那個黨的位階高於國家的年代,原屬政府機關的農教電影公司可以跟黨營事業合併,並交由政黨管理,這是一件以後再也不會發生的事情。(留給清查黨產小組去解決吧!)早些年的中影歷史中,主事者都沒有人跟戲劇或是電影有關聯,反倒是是跟情報機關的關聯性比較大,此為原罪二。原罪是背負在身上的,接下來要看中影做了什麼。

而回顧中影的歷史,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配合執政黨的動作,唯有一小段的時間成就了台灣新電影,讓主政者透過電影貼近了人民。中影幾乎都在關鍵的時刻做了一些錯誤的決定,使得人才都從中影出走:林登飛拍錄影帶,此為一,導致了吳念真、小野等一幫人出走;中影改隸投管會,以營利為導向,此為二,導致了徐立功離職。中影剛完成第二次優退,在中影工作長達三十六年的王童導演也就這樣離開了中影。

我不想責備中影太深。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企業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生存下去」,中影的某些作為也許只是想自保。當中影在今年二月二十八優退方案實施的那一天,台灣的片廠制度宣告死亡,整片的電影生態系統只剩下發行與映演。手工製作電影的台灣影人,將是台灣電影一片死寂中的最後希望。

4. 附錄

4.1. 中影歷任董事長與總經理

年代起訖 (以民國計)重要大事 重要影片董事長 總經理

43.6~47.4

農教、台影、中央電影攝影廠合併為中央電影公司

梅崗回春

蔣經國

李葉

47.4 ~48.11

戴安國

王星舟

48.11 ~50.5

台中片廠失火,政府成立中央電影公司整理委員會

音容劫

沈錡(主任委員)

50.5 ~ 50.06

中央電影公司士林片廠第一期落成

宜室宜家

沈錡

李潔

50.06 ~51.01

留缺

李潔

51.01~52.03

秦始皇

蔡孟堅

李潔

52.03 ~54.1

進入彩色片時代

蚵女

養鴨人家

沈劍虹

龔弘

54.2 ~61.9

派遣人員赴日學習

還我河山

寂寞的十七歲

胡健中

龔弘

61.9 ~67.6

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

抗日大片陸續開拍

英烈千秋

八百壯士

辜振甫

梅長齡

67.6 ~69.6

皇天后土

汪洋中的一條船

辜振甫

明驥

69.7 ~ 70.12

成立三一公司

採用傷痕文學劇本

辛亥雙十

黎世芬

明驥

71.1~73.6

小野、吳念真等人加入中影

台灣新電影誕生

苦戀

光陰的故事

兒子的大玩偶

海灘的一天

吳鍾靈 [1]

明驥

73.06~ 79.06

藉由三一公司,以拍攝錄影帶為重點工作

小野、吳念真於末期離職

童年往事

戀戀風塵

許新枝

林登飛

79.07~79.12

鄭水枝

林登飛

80.1 ~81.12

回歸製片主軸,授權副總經理徐立功推動製片

推手

青少年哪吒

無言的山丘

喜宴

鄭水枝

江奉琪

82.1~84.5

飲食男女

愛情萬歲

我的美麗與哀愁

鍾湖濱

江奉琪

84.6 ~84.11

少女小漁

鍾湖濱

徐立功

84.12

徐立功中風

鍾湖濱

邱順清

85.2 ~85.7

徐立功復職,中影遭黨營事業投管會主任劉泰英批評

紅柿子

鍾湖濱

徐立功

85.8~ 88.5

徐立功升任副董事長

劉泰英約黨營文化傳播事業主管開會,強調以營利為目的

中影實施第一次優退案

徐立功離職,創立縱橫國際影視

跨足電視製作

河流

徵婚啟事

鍾湖濱

邱順清

88.6~90.1

多角化投資經營

小百無禁忌

葉潛昭

邱順清

90.2 ~

中影二次裁員

王童、李祐寧退職

自由門神

涂德錡

邱順清

4.2. 中央電影公司參與製作電影

年代 片名

1955 歧路

1955 梅崗春回

1956 碧海同舟

1956 錦繡前程

1956 關山行

1957 夜盡天明

1958 她們夢醒時

1958 長風萬里

1958 苦女尋親記

1958 歸來

1959 永結同心

1959 西藏風雲

1959 蕩婦與聖女

1959 懸崖

1960 天下父母心

1960 天倫淚

1960 音容劫

1961 宜室宜家

1962 颱風

1962 誰能代表我

1963 海灣風雲

1963 黑夜到黎明

1963 薇薇的週記

1964 蚵女

1964 黑森林

1964 銀海風光

1964 養鴨人家

1965 一江春水向東流

1965 啞女情深

1965 婉君表妹

1965 雷堡風雲

1966 我女若蘭

1966 還我河山

1967 寂寞的十七歲

1967 悲歡歲月

1967 貂蟬與呂布

1967 路

1967 雙歸燕

1968 生命之歌

1968 珊瑚

1968 情關

1969 八仙渡海掃妖魔

1969 小翠

1969 玉觀音

1969 乾坤三決鬥

1969 新娘與我

1970 三朵花

1970 春梅

1970 家在台北

1970 萬博追蹤

1970 群星會

1970 葡萄成熟時

1971 大地春雷

1971 李娃

1971 事事如意

1971 青衫客

1971 真假千金

1971 落鷹峽

1971 還君明珠雙淚垂

1972 白屋之戀

1972 無價之寶

1973 一家人

1973 突破國際死亡線

1973 愛的天地

1974 長情萬縷

1974 英烈千秋

1974 純純的愛

1974 雪花片片

1974 痴情玉女

1975 小女兒的心願

1975 少女的祈禱

1975 牡丹淚

1975 梅花

1975 雲深不知處

1975 戰地英豪

1976 八百壯士

1976 秋蟬

1976 狼牙口

1976 陰陽有情天

1976 蝴蝶谷

1977 大霸尖山

1977 水玲瓏

1977 老虎崖

1977 法網追蹤

1977 密密相思林

1977 望春風

1977 筧橋英烈傳

1977 蒂蒂日記

1978 小小世界妙妙妙

1978 火鳳凰

1978 永恒的愛

1978 汪洋中的一條船

1978 強渡關山

1978 黃埔軍魂

1979 一個女工的故事

1979 我們永遠在一起

1979 我愛芳鄰

1979 香火

1979 神捕

1979 錦標

1980 天狼星

1980 血濺冷鷹堡

1980 西風的故鄉

1980 花飛花舞春滿城

1980 皇天后土

1980 源

1980 緊迫盯人

1980 蜜月驚魂

1981 Z字特攻隊

1981 大湖英烈

1981 辛亥雙十

1981 廣東先生與響馬

1981 龍的傳人

1982 大遠景

1982 光陰的故事

1982 老師, 斯卡也答

1982 動員令

1983 小畢的故事

1983 竹劍少年

1983 海灘的一天

1983 魔輪

1984 阿福的禮物

1984 洪隊長

1984 策馬入林

1984 霧裡的笛聲

1985 我這樣過了一生

1985 最想念的季節

1985 童年往事

1985 傻福星

1986 八二三炮戰

1986 父子關係

1986 我的愛

1986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1986 恐怖份子

1986 海上花

1986 戀戀風塵

1987 大海計劃

1987 那一年我們去看雪

1987 桂花巷

1987 期待你長大

1987 旗正飄飄

1987 稻草人

1988 怨女

1988 海水正藍

1988 殺出銅鑼灣

1988 第一次約會

1988 落山風

1989 流金歲月

1989 晚春情事

1989 感恩歲月

1990 青春奇俠

1990 客途秋恨

1990 皇家重案組

1990 販母案考

1990 福祿雙星

1991 娃娃

1991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1 胭脂

1991 推手

1992 三個夏天

1992 青少年哪吒

1992 無言的山丘

1992 新龍門客棧

1993 青春無悔

1993 喜宴

1994 飲食男女

1994 愛情萬歲

1994 新同居時代

1994 寂寞芳心俱樂部

1994 袋鼠男人

1994 我的美麗與哀愁

1994 熱帶魚

1994 在陌生的城市

1994 少女小漁

1995 春花夢露

1995 紅柿子

1995 飛天

1995 今天不回家

1996 河流

1996 美麗在唱歌

1997 報告班長-女兵報到

1997 洞

1997 愛情來了

1997 惡女列傳

1998 條子阿不拉

1998 小卒戰將

1998 西洋鏡

1999 紅字

1999 想死趁現在

1999 沙河悲歌

1999 小百無禁忌

1999 夜奔

1999 白棉花

1999 報告總司令

2000 哥兒們

2000 晴天娃娃

2000 運轉手之戀

2000 侯鳥

2001 自由門神

2001 二月十四

2001 停車暫借問

2001 深深太平洋

合計共兩百零二部影片。

4.3. 參考資料

a. 璀璨光影歲月,宇業熒撰述。中央電影公司出版,民國九十一年一月。

b. 狂飆八十,楊澤主編。中國時報出版,民國八十八年出版。

c. 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盧非易著,遠流出版,民國八十七年出版。


[1] 吳鍾靈於七十三年春節以後即堅決請辭,七十三年六月才有新任董事長。

(本文為 2001年電影史期末報告)

2006年12月29日

我的生命與電影

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寒冬,台北縣樹林的小巷弄裡。

一個嬰兒的哭聲劃破了冬夜:有一對新婚夫婦,他們的第一個小生命剛剛誕生。這個新家庭的男主人也因為新生命的誕生,剛感受到家庭責任之重大。因為第一胎就是男嬰,整個家族都欣喜若狂。長輩們都相信:這是個好兆頭。

那個男嬰,就是我。在我出生之後,我們一家三口搬到台北市古亭區,展開我們的新生活。

不知道您有沒有聽過克難街?位置就在現在北市南區青年公園附近。那是一大片違章建築,住滿了想在台北討生活的人。我的幼年時光就在這裡過的。我永遠不能忘記母親牽著我的小手站在克難街口,等著父親下班的景象。雖然生活很苦,可是我們很快樂。

勤奮的父親加上節省的母親,很快的,父親在永和買了第一棟房子。這令街坊鄰居嘖嘖稱奇:從來沒有人想過要搬離克難街,可是,我的父母做到了。隨後大妹、二妹相繼出生,我們的家庭成員總算拍案敲定。

大概是我五歲時吧!我跟著年輕的母親,在永和的國華戲院,看了我生平第一次的電影。我還記得片名是《江山美人》,黃梅調的電影。電影裡的正德皇帝擁著李鳳姐坐在床沿,然後漸漸躺下,出鏡...

「媽媽,他們在做什麼?」

「小孩子不要多問。」媽媽是這樣回答的。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錄影帶才剛開始起步,Beta 與 VHS正拼得火熱,我的同學邀請我到他家看卡通,或是看摔角錄影帶。我的小舅很迷李小龍,我在小學就看過兒童不宜的《死亡遊戲》,《精武門》等片。當然,在那段時期,我也看過谷名倫主演的《梅花》,林青霞主演的《八百壯士》,侯孝賢導演的《就是溜溜的她》,李行導演的《汪洋中的一條船》。

我想,那個時候,我已經愛上電影了。我會注意導演是誰,男女主角是誰。那時中央日報是台灣第一大報,魯稚子先生會在半版的影劇版上寫影評。這些都會吸引我的目光。

國中時忙著升學,卻有一位代課老師跟我們講述《砂之器》的故事。然後是五專聯招,在母親的選擇下,我就讀離家最近的某工專電子工程科。專三時認識了一位女同學,我們一同去看了亂世佳人六十年的紀念放映,很難忘記郝思嘉在車站找人,廣場上傷兵一大片的景象。就在五專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同學,改變了我對電影及錄影帶的看法。那位同學家庭稍富有,擁有完整的視聽設備。他甚至使用錄影帶定格的方式,告訴我回到未來中的特效是怎麼做的。當然,在他家看《捍衛戰士》,是最大的享受。而我藉由他的引薦之下,認識了《魔鬼終結者》、《異形》、《黑雨》。雷歷史考特、Tim Burton、法蘭西斯柯波拉...

畢業後,第一次跟同事到國賓戲院,跟著爆滿的人群,坐在第六排,仰著頭看《第六感生死戀》。從那時候開始,國賓戲院遂成了我膜拜電影的廟堂。在國賓看《與狼共舞》,聽遠方山谷裡的狼叫聲;在國賓看《侏儸紀公園》,聽恐龍在你耳邊嘶吼;在國賓看《絕命追殺令》,看高速火車直接衝向畫面;在國賓看《捍衛戰警》,看巴士高速疾駛…..

後來插班考進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系,《影響》雜誌成了我向書店報到的理由。我從影響中認識了盧貝松,認識了碧海藍天,轉換了我對電影的認知。我還從影響中認識動畫片《光明戰士》及水墨動畫《牧笛》,我們都無法否認:《影響》對於那一個年代裡愛好電影的人來說,的確影響了我們,並且轉化了對電影的看法。我後來才知道:易智言、陳國富都曾經對《影響》出過心血。

「你到底愛電影的程度有多少?」有個女孩曾經這樣問我。而我居然被她問得心虛。因為他,我開始看日本電影:蒲公英、喪禮、情書…;因為她,我開始唸電影理論。我一直是大家眼中的電影通,但是因為她,我知道:這輩子,電影是學不完的了…

三十歲那年,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竟然開始招生進修推廣部(夜間部),對我而言,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我趕忙跑去報名,當上年齡最大的電影系學生。我跟著一群年齡跟我相差十歲以上的同學們「四界走從」。我們扛器材到山上,我們在海邊打光,我們在小鎮街道上喊「ACTION!」,我們睡關公廟的香客大樓。我們很開心地完成每件實習作品,我與同學們建立了珍貴的友誼。現在畢業了,我反而覺得空虛。

電影充滿了我的生命,而我的生命史的旁邊甚至可以加註一條近代台灣電影的發展演變史。我想,我這輩子離不開光與影,離不開團體工作的興味,離不開燦爛的影像,離不開共同觀影的氛圍-

我離不開電影。

2006年12月27日

來自柯達的月曆

拖著近似被榨乾的身軀下班回家,妻子告訴我:家裡有個大號的郵件,是給我的:那是一件柯達娛樂影像事業部門所寄來的2007年月曆。

柯達的「娛樂影像事業部」就是從事電影底片經營的部門,他們必須支援電影拍攝或廣告片拍攝的底片需求。別以為「用電影底片拍攝」是件落伍的事情,事實上,我看到柯達這個部門的聯絡人還多了一位。電影底片的消耗量從來未曾減少過。

我是從去年開始收到柯達寄來的月曆,柯達每年會選出十二部用柯達底片拍攝的電影,當成月曆的圖案。他們主要的目的也就是向客戶證明底片的感光特性以及解析度,順便連絡客戶感情。像是去年就選出《十面埋伏》做五月份月曆,《愛情不用尋找》做九月份月曆;《為你鍾情》則為十二月的月曆。而今年,我只認得一月份月曆是《夜宴》,其他都還不認得...

柯達公司應該是有我的聯絡方式,可是,柯達卻不知道,我從畢業至今,尚未向柯達買過電影底片-真是不好意思。不過,真的很感謝柯達寄月曆給我,對我而言,這好似一項「身分認同」的識別證,這也在每年歲末的時候提醒我:記得以後一定一定要向柯達買電影底片拍片。

柯達公司,你們還會持續寄給我月曆吧?

2006年12月18日

綠色小組二十年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三十號,許信良打算闖關返台,甫成立的民進黨率領數千群眾到桃園機場接機,結果引發了群眾與軍警之間的衝突。當時官方所控制的電子媒體,附勢的平面媒體完全一面倒地報導「暴民攻擊警察」,可是卻有一捲流傳於選舉場子的影片,拍攝下當時衝突之中,誰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拍攝這捲影片的人,他們自稱為綠色小組。從那個時候起,綠色小組就開始扛著攝影機,到各個不同的抗議場合,群眾運動場合,拍攝迥於一般媒體所敘述的真實。這也是在台灣社會運動史上,在台灣紀錄片發展史上,頭一次由人民拿著攝影機而提出不同的看法。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六日,綠色小組的成員又集合在一起。這次,他們是為了保護這批珍貴的影像,決定成立「台灣綠色小組影像紀錄永續協會」,讓這批影像能夠產出知識,見證自一九八六年以來的台灣社會運動。我有幸在現場參與大會,也看見了綠色小組二十年的紀念日。

二十年了,當年的年輕小伙子,現在從事著不同的行業:導演、作家、社區總體營造、國會助理、記者...儘管他們的職業不同,他們的熱情與當年並無二致。他們大口抽菸,大口喝酒,大聲高論時政,但總是想起過去的美好時光,為實踐理想而衝峰陷陣。綠色小組當年所拍攝的VHS 錄影帶共有兩千隻之多,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影像圖書館。目前這批帶子暫時放在台南藝術大學,首要的工作就是轉成DVCAM 以便永續保存,再來是數位化,使得社會研究者、紀錄片工作者能夠應用這批資料,可是,整個的經費,還缺六百萬.....

杯觥交錯中,過去的故事就自然地流洩出來了。左手邊的先生是過去把房子借給綠色小組當基地的人士,之後,那個地方又成為新潮流辦公室。「綠色小組不收租金,新潮流有收。」這位先生笑笑地說。旁邊那位高壯憨厚的先生,他過去所開的餐館是反對運動人士常聚集的地方,卻也看遍許多有頭有臉人士喝酒不買單,大搖大擺進出餐廳的惡行惡狀。也有人當年在街頭站在街頭第一線跟軍警對抗,卻也有「目前知名人士」當時候拍完照就落跑的故事....

故事太多了。對於他們而言,好像是昨天才發生的。也因此,他們感嘆於社會運動的後繼無人。當天在座的人士,最年輕的也是六十一年次,三十多歲了。二十年前,他們也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無所畏懼,不知道權威是什麼。有人說了一個故事:為了展示他的能力,他帶著女友去到工運會場,讓女友看看他向工人團體演說的實力。沒想到女友看完就要求分手,除非他離開這個圈子....

各位讀者應該猜得到故事的結果是什麼。對照到現在,現在二十幾歲的小夥子,會拋棄愛情與麵包去追求理想的,有幾人?

我是懷抱著「補修學分」的心態而去的。二十年前,我只懂得升學,懂得小情小愛。直到去上紀錄片的課,看見老師拿出「綠色小組」所拍的紀錄片,那生猛的程度不是中規中矩的媒體報導可以比擬的。到那時,我才知道,台灣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謝謝綠色小組的前輩們給我這個機會目睹盛會,我想:這是我的一小步。還有很多很多的台灣歷史,等待我去看見...

2006年12月17日

心滿意足的邱大姐

我今天到邱大姐那裡寄快遞,邱大姐突然從伏案辦公,轉而抬起頭問我問題:

「Stingray,你以前是學什麼的?怎麼以前會在工程處當工程師?」

「資訊工程系。」這個答案幾乎是反射性的。

「那怎麼會對攝影有興趣?」

「也許是一開始就走錯行了吧。」我淡淡地說。

我想起一九八五年,選科系的那天。我原本想選的是新聞或是報業行政,不過父母親認為時機不宜,當時報社只有幾家:中時、聯合、自立、中央。父母親怕我日後找不到工作,他們的建議是日後可以找一個妥當的工作。所以,我去唸了電子科,我去唸了資訊工程系。一九八七年,台灣政治上解嚴,開放黨禁、報禁,出版業與報業得到一個全新的發展空間。而我一直到三十歲,我才去唸了電影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邱大姐,你的小孩呢?他們在做什麼行業?」

「我有一個老大在銀行服務。」這種答案四平八穩,百分之九十九的父母都會提這樣的標準答案。

「這個....太正常了,我想聽有沒有特別的答案?」

「嗯...我的二兒子在甜甜圈公司當督導。」

「甜甜圈公司督導?這個好!這個好!」這個答案倒是我沒聽過的。

邱大姐嘴角一揚:「我的二兒子很特別喔!小學三年級開始,回外婆家就會自己拿鍋子煮番薯湯;小學六年級就會擺出一整桌完整的晚餐了!」邱大姐接著說:「他之後去念高雄餐旅學校,從中餐轉修烘焙。畢業之後進入甜甜圈公司當基層幹部,現在已經是督導了,全台灣的分店他都得去監督耶!」

我對邱大姐微微笑,點點頭。對於八零年代,要選行業的我們而言,我們的選擇的確不多:女生選護士、會計、商學、秘書;男生則是電子機械建築。那個年代的父母親也不知道「還有什麼事物會對子女比較好」,而現在,父母親多半會依著子女的選擇。可是,選擇變多了,年輕一代的毅力與勇氣,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

年輕一代關懷社會的熱情,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

2006年12月3日

片格間轉動的時光


西元一八九五年的十二月,盧米埃兄弟在法國的一家咖啡館內放映了世界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聽說那時候有很多觀眾奪門而出,深怕被火車撞到;二零零六年的十二月,有兩部一九七八年所拍攝的影片在我中壢的的家中重現。儘管我曾經在學校看過同學們的膠捲成品,但我想,是因為這影片的歷史感,這樣的影片放映更顯得令人神往。放映機開始轉動!

我在家中的廚房架起了放映機,讓影像投射到別人家的牆上。 當然,這樣還是只有我家看得見;這兩部影片還是國家地理頻道的前身-國家地理學會,到大陸上拍攝的。我想:當時拍攝的目的,是為了讓美國人認識當時中國的樣貌吧。

兩部影片《China: An Emerging Giant》《China's Changing face》它們的風格差不多,但卻可以知道當時美國人最想知道的事情有哪些。例如住新人結婚住窯洞、學校教育、農村建設等等。在學校教育部份,影片中的小學生還在學針灸,北京大學的入門處 放置了毛澤東的雕像,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原子結構-你一定可以聯想到原子彈計畫。農村是這兩部影片中都很重視的部份,農人正在曬泥磚蓋房子,也有魚鷹替漁民銜魚;更有趣的是農民所組成的軍隊-他們在農地邊持槍練習刺槍術,完畢後再把槍像「三槍牌」的註冊商標一樣架在地上,然後直接下田工作。美國人可能覺得最稀奇的是蠶絲的製作過程,這段在三十分鐘的影片中就佔了四分多鐘。從養蠶吐絲到人工抽絲剝繭,到捲上紡織機,整段意圖呈現出中國大陸當時的經濟命脈-這樣的商品當然是希望銷到美國去。


另一段影片中則介紹了都市生活:幼兒園的小朋友,新蓋的公寓群、住在裡面的中產階級。找來拍攝的娃娃面容豐腴,中產階級家庭則擺滿了一桌子的菜餚,不像是「吃不飽、穿不暖」的樣子;不過,大家穿的衣服都沒什麼變化,大多是毛裝(不然說中山裝好了)。市區裡最常見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汽車則是稀稀落落地經過。還有一段是介紹當時中國大陸的工業進步情形,有煉鋼廠,甚至有當時南京大橋建設到完工的影像。我在網路上查找資料,南京大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以後最長的鋼構橋,從鋼材料到設計施工,全部都是中國大陸自己來。這項重大的工程當然有其重大的政治意義,橋頭還豎起了政治意味濃重的銅像。


答答響的放映機停了,影片放映完畢,全場觀眾就我一人。回過神來,點亮日光燈,妻子在書桌前敲鍵盤;打開電視機,我確認現在是二零零六年,台灣正在進行北高市長選舉。在剛才放映的時間裡,我彷彿跌入了時光隧道,去了一趟七零年代末期的中國大陸,那時四人幫已被捕,鄧小平重新掌權,確立了改革開放的路線 。而我這樣一個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卻在三十年後看見了這些影像。我一直覺得,電影片傳遞了更多的「神韻」到達閱聽人的面前,你好像會覺得攝影師是昨天才拿去沖印廠沖片、印片的。


在片格轉動之間,我在時間與空間之中旅行。


農人收割稻子

2006年11月30日

來了!來了!從 EBAY 的網頁上輕輕地滑下來了....


從上回買了 16mm 放映機以後,我就開始到處尋找適合放的影片。結果,居然還能在 EBAY上頭發現一千多筆「放膠捲」的影片


我買的兩部影片。別懷疑,東西在我家!一千多筆....這要怎麼挑才好?大部分的是迪士尼卡通、華納的卡通;少部分為劇情片,伍迪艾倫、星艦迷航記穿插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家庭影片,跟史蒂芬史匹柏九歲時在家拍的一樣;而絕大部分都是新聞片與紀錄片。


我想了想:我走收藏路線好了。我向一位住在阿拉巴馬州的賣家,標購得兩盤影片:《China: An Emerging Giant》,《China is changing face》一盤是美金一塊三,另一盤是美金六毛錢。兩部片的片長大約都是二十五分鐘。我對這樣的售價相當滿意,可是,加上運費,總價為美金六十六元!


賣家說他因為整理影片的關係,所以晚了一星期,用美國郵政寄出。那時候時間是十月二十四鐵盒上的資料。原來這是學校公物,現在跑到我手上...日,賣家還說,影片相當重,所以才會那麼貴。十一月七日,根據美國郵政的追蹤編號,貨物已經在加州離境-可是,到底是坐船還是坐飛機?


等等等,盼呀盼。賣家的網站交易上曾有過少許一兩筆紅字,這使我心情忐忑起來。賣家會不會騙我?我請賣家幫我到郵局問問,可是,一點消息也沒有-也許是因為賣得太便宜,賣家懶得動;也或許是他住的地方像是《斷背山》一樣的地方,離郵局有一段距離。在這段等待的日子裡,我問過中華郵政,他們說還沒收到;我也試圖聯絡美國郵政,可是美國郵政的電話是免付費的,反而禁止外國電話進來。就這樣,在抓瞎與未知之間,度過等待時光。我甚至不知道影片何時會到...

今天中午,十一月二十九號,公司總機小姐說有一個沉甸甸的包裹要給我,我想,那就是了!我把影片抱著,心滿意足地回辦公室,然後,向全辦公室的人展示我的戰利品。今天,我應該提前下班的。

根據片盒上的標籤,這原先應該是當地圖書館的收藏影片,也許是因為沒地方放的緣故,所以才會跑到太平洋的另一端,輾轉到了我手上。既然放映機也有了,影片也有了,接下來,就是要把這兩捲有聲影片掛在我的放映機上測試


影片還沒掛上放映機,它們是否合得來?


放映機還沒經過測試,放映測試到底會不會成功?


本人花錢去買這些玩意兒,本人的太太甘會心痛?


請看最新連續劇:再~生~電~影~片....片片片.......

2006年11月18日

耳疾禍福

國三那一年,感冒引起鼻子毛病,繼而因為擤鼻涕,造成耳朵受傷。此後,中耳炎就不定期地拜訪我的左耳。

最近,「它」又來拜訪我,好像是跟我洗澡的時候耳朵進水有關。我的耳朵會分泌出有味道的分泌物,醫生說,這是慢性中耳炎,可能要花更大的時間治療。醫生給我一罐耳滴的小瓶子,說是要把藥水滴進耳朵,每日四次。

回家後,我側躺在沙發上,在我的左耳中滴進兩滴藥水。藥水盈滿耳道,深入中耳,一時之間,我的聽力忽然降低許多;再加上右耳貼著沙發,忽然間,我覺得我進入了一個靜默無聲的世界.....

我覺得吵雜的世界離我很遠.....

妻子打掃的聲音,好像離我數十公尺遠.....

電視上的劇情有槍戰,但是我卻聽不見槍聲...

我一個人在客廳的沙發上側臥。世界變得安靜。

五分鐘過後,我得要起身。剛剛的藥水開始從左耳洩出。週遭的聲音又回到我身邊。很快地,我確認我是這世界的一份子。

每日要滴四次耳朵....那就表示,每天我會有四次五到八分鐘不等的時間,我可以享受一個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