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6日

謝謝 Teresa 老師:《錄鬼簿》的英譯字幕完成了!

《錄鬼簿》這部片,在公共電視台被放映過四次,之後多虧犬馬先生,辦理高中文學營隊的時候,還當成是活動的一部分。然後....就暫時停了。

我可不願意就這樣罷手。我知道還有許多可能的機會,例如:台北電影節,上海電視節、亞洲電視節...而參加這些影展之前的最重要工作,就是要弄個英譯字幕,以符合各項影展的規定。我找到teresa 老師,老師是在台灣唸英文,到美洲新大陸念電影理論。很謝謝老師,老師一口就答應了。

這部片的第一個問題是:英文片名是什麼?本來是想「含蓄地」直譯,使用 "Index" 或是"Guide",鬼就是使用"Ghost"囉!但最後拍板定案,我們這部片的英文片名是:" The list of Immortals",這個字也請客倌們自個兒查。

接下來就是照對白翻譯,比較難翻譯的大概是中文詩句,例如「路長人困蹇驢嘶」,蘇軾的詩還好,網路上有大量的解釋資料;接著是AV 女優的名字:川島和津實英文名字叫"Azumi Kawashima",古代奇書《玉蒲團》是"Sex and Zen",《紅樓夢》是"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其實最難翻譯的是千字文,「毛施淑姿,工顰言笑」這句話短短的八個中文字,翻譯成英文的時候,變成了十二個英文字(Word)。

《錄鬼簿》這部影片所出現的文學名詞頗多,有些劇中出現的文學作品可能還沒有出版到中文以外的文字。不過《錄鬼簿》的精神其實不難:「執著」二字而已。這個外國人都應該懂。我倒是很好奇想知道:完全對中國文學陌生的其他觀眾,不知道是否能看懂這部片?

2008年8月5日

小學妹,歡迎加入!

-回應小蝶,一位即將在暑假過後要去念電影系的新生

小蝶好:

聽到你要去念電影系,在第一時間,我真不知道要說什麼才好。謝謝我的建議?該恭喜嗎?要是以後你找不到工作,不會找我算帳吧?

我來說說我的經驗吧,給你做參考。

在電影系,尤其是進修推廣部,你的同班同學們會很有趣。很多人是像你一樣高中畢業考上的,有少數人是只想拿大學學位,又有另外一群人是高中畢業以後就在業界工作,工作了一陣子之後再回來上課。所以,班上同學的年紀會差很多,班上同學對電影熱愛的程度,也會有冷熱程度差別。不知你這一屆的錄取率是低還是高?倘若競爭越激烈,我相信你的同班同學們對電影熱愛的程度越高。

我很相信,大一的第一次小組拍片,對每個同學會有「命運性、決定性」的影響。大一第一次拍片只拍DV,很輕便,所有同學們都躍躍欲試;只是,人的因素決定了很多事情。同學們都不知道彼此的個性,有人天生浪漫會遲到,有人專注精神,開始指揮同學;有人則從來不說自己的意見,等到大家決定好了又反悔。拍完大一的第一次分組拍片,所有同學都將會意識到「我適不適合拍片」。我還記得,頭一次拍片,帶最多的東西反而是零食。小蝶,我想告訴你的是,頭一次拍片,可以多帶一些水,零食不要帶多,多專注在工作上、團隊合作上,你應該會有所成長。拍完片,還沒有開始剪接,就會有人哇哇叫:「天氣三十五度,還要去拍片,拍一整天!」這群人,日後大概就是想寫劇本、做後製了。

大二開始拍電影底片,又是一個興奮的開始。你會開始使用 BOLEX,你會考慮更多拍攝條件:光線明亮、鏡頭選擇、底片曝光值;拍完後結果不慎碰到神經大條的同學,讓底片全曝光,整組同學陷入愁雲慘霧之中。如果拍得OK,那麼可以先去看一下《新天堂樂園》或是《鬥陣俱樂部》,裡面有些情節提到最原始的剪接方式。我曾經有一個時期迷戀電影底片,還把垃圾桶裡面的片子撿起來當寶貝收藏;現在,看到電影底片,很稀疏平常。

大三大四開始拍攝稍微長一點的片子,我們那時是全班拍一部片,有人收音,有人當燈光,有人做美術、製片、攝影、導演、副導...大家從各自的崗位上,吸收了不同的知識與專業技能。因為全班人數不多,分配到各個職務上,剛剛好。我很珍惜全班一起拍一部片的感覺,因為全班共同拍一部片,大家一起吃便當,晚上喝啤酒聊天,在九份過夜,迎接九份早晨的山嵐...想到這些,其實想到都會微笑。

好吧,我承認我迷戀整個拍攝電影的過程,我從不覺得扛腳架會苦,扛發電機會苦,架燈光會苦。我反倒覺得扛起來的感覺很踏實,好像有些希望,有些憧憬,有些責任,有些迷惘,它們都壓在你的背上,肩上-

我說太多了。說的都還是我的主觀。總而言之,念電影系的學校生活,肯定跟只在教室上課的學生生活大不相同。

小蝶,希望你在電影系,一切順利。不過所有的挑戰,都將從畢業才開始。

徵件、送展、競賽、在台灣

請各位讀者,一定要認清楚一個事實:台灣的電影圈都在靠政府養。近三年來不靠政府而拍出來的國產片,大概只有《不能說的秘密》而已。周杰倫就是一切。就算拿到輔導金,如《海角七號》《最遙遠的距離》等等,導演幾乎都得背負債務才能拍片,債務從數百萬到數千萬不等-喔,還有一部片應該是沒背債:《我看見獸》。

台灣的導演,沒幾個這麼有勇氣朝負債的方向前進,所以,每年從一月一號到十二月三十一號,台灣的導演們都在參加徵件、競賽、送展,以便爭取拍片的機會,或是賺獎金。台灣導演的行事曆如下:

二月底:公視人生劇展徵案

四月:台北電影節報名

五月:長片輔導金

七月:短片輔導金、優良電影劇本、金穗獎

七月:金鐘獎報名

八月:金馬獎報名

在空白的月份裡,還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徵案活動:台北詩歌節徵影像詩歌、南方影展、高雄電影節、客家MV徵選;台灣有三十多個大小不等的電影節。厲害一點的導演可能去參加坎城、威尼斯、柏林、上海電影節等等;除此之外,再加上策劃、拍片、後製的時間,一年的時間大致上就被塞滿了。可是,拍片最重要的元素,就是錢!所以,「像我們這樣」的導演,多參加一些徵件、徵案以求生存是必然的。

影展的規模、獎金決定了影展的能見度以及知名度。如台北電影節,從第七屆開始增設「百萬電影大獎」,忽 然間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如果你有關注影展新聞的話,你應該知道:一度還傳說《色戒》要參加台北電影節哩。但最後沒有現身。很好!我喜歡,《色戒》的層級應該是各大國際影展,若是來參加台北電影節,大家就不用玩了。

另一個有趣的是金穗獎,以前金穗獎報名參賽的都是剛畢業的學生,2006年開始,金穗獎分成「一般作品獎」跟「學生作品獎」;然後限定未曾在台灣得過兩次大獎的人才能報名。在「最高獎金三十萬」且「限定在六十分鐘之內」兩個條件下,出現了很有趣的現象:

其一,把九十分鐘的人生劇展「鋸短」,或是已經放映過的電影「攔腰砍斷接起來」,拿去報金穗獎(其實我也很想這樣幹)。如果導演本人都不在乎作品的完整性,那我也沒意見(獎金三十萬可以買二手車了!);

其二,在業界打滾好一陣子的菁英們,也來參加金穗獎。他們符合「未曾得過台灣電影大獎兩次」的條件,但事實上,他們都已經在業界工作數十年之久。也許,金穗獎日後會變成「潛水老鳥冒出頭」的最重要獎項。

寫到這裡,我忽然看到一個影展徵件:「南方影展....獎金八萬...」

嗯...主辦單位,有沒有意願把獎金提高到八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