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4日

我是誰?我的認同?

 

「你是戶外的人嗎?」

2011 年,當我在拍攝戶外運動紀錄片《極限人生〉的時候,有一次被攝主角 BEN 開車,我坐在副駕駛座,Ben 冷不防地問了這個問題。雖然他是用他已知的有限中文表達,但我知道他想問的問題是:

「你認同你是戶外運動圈的人嗎?」

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很難回答,從二十歲五專電子科畢業至今,我的領域一直在變化。我一開始是電子工程師,然後插班進大學資訊工程系,之後寫軟體寫了兩年多。接著擔任電腦產品的品保工程師,但因為被主管發現有拍片技能,因此被邀請轉換跑道變成 HR 的教育訓練人員,拍攝企業教育訓練影片教材。

上班期間,我蠢蠢欲動的心領著我去唸了電影系進修推廣部,成了我白天上班晚上上課的日子。電影系畢業之後很快就拍了公視人生劇展的劇情片,然後就是拍攝戶外運動紀錄片《極限人生》。 

所以,當 BEN 問我「你是戶外的人嗎?」我是真的卡住了。我在拍攝那段期間的確熱愛戶外運動-其實我本來就喜歡騎腳踏車旅行,但仍然不及戶外圈的人是以此作為職業,而且成為終身志向。從電子工程師到軟體工程師,再到教育訓練專員,我一直都沒有歸屬感或是認同感,若再問我是不是認同戶外運動圈,那就更尷尬了...

可是回顧這一切,我突然想通了一件事情:這麼多年以來,是因為喜歡拍片的念頭一直常駐我的心裡,過去生命中的轉折都是因為拍片的緣故,而慢慢地朝這個目標前進,我的人生風景也是因為拍片而變得燦爛美麗。

所以,我的朋友,這樣應該知道我的認同是是屬於哪一圈吧?但是我的肉體還在企業教育訓練圈裏面,所以我就不需要下一個「肯定句」的結尾囉!

祝福每位朋友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認同。


2021年3月12日

「建築旅行團」初體驗

 二月十九、二月二十,我參加了一個兩天一夜的建築旅行團-如果各位要問我說『爲什麼對建築有興趣?』簡言之是安藤忠雄帶來的影響,這個議題我可以另外寫篇文章向大家介紹。

而照主辦人的說法,這個建築旅行團自 2006 年就開辦至今,以往都是去日本、美國、歐洲去看名家與大師的建築,可是自去年疫情蔓延以來,往國外的行程都中斷了,注目焦點只能轉到台灣本島,並且推薦台灣建築師的作品。不能出國可能是「不幸」,但台灣建築師的作品能夠受到眷顧,在疫情之下,反倒是幸運的。

建築旅行團每一次都會有一個十分吸引人的目的地,例如上次台東之旅最吸引人的是「公東的教堂」,但是我沒跟上;這次花蓮團最主要的目的是漢寶德先生的洛韶山莊,其他會參觀的地方有:

富里火車站

大農大富遊客中心

壽豐 「方舟」

花蓮火車站

西寶國小

新城天主堂

新城火車站

同場加映:天祥小教堂

建築旅行團是一般旅行團的升級版,參加的成員都是跟空間設計、建築設計相關的人士。其中有一位團員是女老師,在某教育大學教授 "幼兒園空間設計" ;有一對夫妻檔專門做豪宅室內設計,還有一位二十四歲左右的替代役,直接在遊覽車上面猛K 建築師執照考試書。

至於兩天一夜的團費,的確比一般旅行團貴很多,其中最貴的是住宿費用。團員住的是花蓮頂級的飯店,雙人房一個晚上就要九千元新台幣,所以會有幾種選項:

選項一,只想一個人,不想跟別人共住,住房九千元

選項二,與同性別的團員共住雙人房單人床,住房四千五百元

選項三,住在這個飯店旁邊的民宿,住房三千元,本人小弟不才我就是選項三,跟選項一的差距就有六千元,六千元等同於一個平價旅行團兩天一夜的價格了。

但是這群人都很 NICE ,口袋有實力卻很樸實,有一些奢華可能是要懂的人才會看見,例如手錶。這群人在臉書上,在 LINE 上面的首頁或頭像都是某處的旅遊照片,而且不帶文字,你應該是這一圈的人,才會知道他們想表達什麼:

看到照片是「海邊的南瓜」就知道這個人去過瀨戶內海看草間彌生;

照片是大佛衝出穹頂,就該知道那是安藤忠雄的作品,他去過。

還有薩提耶別墅、廊香教堂、落水山莊、德國包浩斯,他們都有人去過。我不是學建築的,我只能說好險我「跟得上」,而我真的親眼所看過的知名大師建築,都只在台灣。

晚餐是飯店內的自助餐,那是大家聊建築界八卦的時候。某某知名日本建築大師所收的設計費與監造費佔整體營造費用的百分之二十五;某個台灣建築師幫社福團體設計院舍,搞到業主負擔不起。又某個好看的設計,最後沒蓋起來....

不過話說回來,這樣的旅行團可以得到比一般旅行團更多的專業知識,而這群團員都很自律,他們是一群人重複性地,甚至有重疊性的參加建築旅行團,所以某些團員是彼此認識的,他們也都跟導遊很熟。像這次是去花蓮看建築,還另外邀請一位花蓮在地的建築師進行解說,在知識的收穫上,的確很豐富。

其實台灣建築師是很有實力的,可是很多時候地方政府開的是「國際標」,尤其是剛升格成為直轄市的地方,直轄市總想要有國際大師的建築,證明他們是國際城市,也就把台灣建築師的才華給「無視」。我自己對建築很有興趣,興趣的起點是「看造型」,接著是看設計理念。我目前還看不懂建材,更看不懂設計圖,但最前面這兩點就已經夠玩味很久了。

儘管價格不斐,我想我有機會還是會參加這樣的旅行團,畢竟有專業人士帶導覽,其知識上的收穫是盈滿的。














2021年1月22日

合了我的胃口:建築迷眼中,橫山秀夫的《北光》

 可能是因為 2021 的台北國際書展即將開始,而橫山秀夫將會是本次國際書展的特別來賓,因此出版社開始動用資源,在網路上宣傳橫山秀夫以及他的小說新作《北光》-當我重修這篇文章的時候,2021 台北書展因為疫情已經停辦,不確定現在橫山秀夫是真的要入境,還是改以線上方式跟大家見面?

橫山秀夫說他這部小說寫了六年,可是一旦變成了電視劇,大概就是上下集,總共兩個小時多一點的時間。我還沒有看小說,我是先完食了電視劇,而這個電視劇之所以合我胃口之處,正是因為主角是建築師。這部小說的主旨,關於漂泊,關於安定,關於家的定義。

剛才在網路上有幾頁「小說試讀」,小說裡的細節多很多,看來還是要買小說阿。

已離婚,還曾經被大型建築事務所辭退的建築師青瀨稔為委託者吉野陶太蓋了一座獨門獨戶的「 Y 宅邸」,而入選了《平成年 200 建築選》這個書裡面。使得青瀨名利雙收。可是完工後屋主並沒有住在屋內。這就是疑惑的起點:

a. 委託者吉野陶太明明一家很幸福地來找青瀨蓋房子,之後查訪的結果是在蓋房子之前,吉野已經離婚了。那為甚麼還要蓋房子?很幸福的一家,他們是什麼人?

b. 吉野委託青瀨建築師:「請蓋一棟你自己想住的房子。」於是青瀨使出渾身解數,而且還想到已經離婚的妻子,想要一棟「木頭蓋的房子」,就真的蓋出了一棟建築師自己想要住的房子。但,這個命題不是很奇怪嗎?

疑惑寫到這裡,就不破哏了。推理小說最厲害的地方是「布局」,然後最後圓回來。《北光》被宣傳為推理小說,可是這部小說當中沒有壞人,只是把故事的實情放在最後罷了。而我這個觀眾並沒有進行推理,只有一路看到最後而已...

好的,現在請讓我這個建築迷用建築角度解析:

故事的主角就是那棟入選「平成 200 建築選」的 Y 宅邸,當 NHK 提出要改編成電視劇的時候,橫山秀夫只說了一句話:「如果 Y 宅邸蓋得出來,就可以。」我猜作者寫小說的時候,應該已經把房子長得什麼樣,有一定的概念。當它成為劇中重要的景色時,它真的很不錯!坐北朝南,北方開大面窗,引入光線-這也是這部小說名《北光》的由來了。如果是東西向的房子,那麼陽光必定是刺眼的。南北向的房子才有較柔和的光線。房子的屋頂有三根「煙囪」,可是作用卻是引入光線到客廳,讓客廳的正中央有個「探照燈」的感覺。

打岔一下:我想起了我外婆家,三合院當中的灶腳。它的位置是在「正身」的角落。但不知道是誰的好點子,灶腳的屋頂竟然有兩片玻璃替代屋瓦!於是就有光引入了灶腳,也像是探照燈一樣照在灶上。因為空氣中的細微顆粒被光照射,甚至可以感覺的光是實體的存在...

「Y宅邸」採斜屋頂,防積雪;Y 宅邸的廚房設計仍然很日式,以外擴設計。Y 宅邸真的是青瀨稔心中的想望。

關於布魯諾陶特:德國建築師,不確定是否為猶太人,只知道他為了躲避納粹迫害,在 1933 年來到日本,而且住了三年。這位德國建築師對日本最大的貢獻在於以外部觀點發現了日本桂離宮的「現代價值」。桂離宮正確的讀法應該是「桂  離宮」,是日本皇室偶爾休憩的地方,建築非常簡約,沒有裝飾,只有四方白牆、木柱,看起來真的像是純白色的蒙德里安,並且與現代建築主義相呼應。陶特超喜歡桂 離宮,為了它寫了好幾本書,而他不喜歡裝飾過度的東照宮(德川家康家廟),由此形成了

桂離宮 VS  東照宮

簡約   VS  繁瑣裝飾

當然,後來有日本建築師(我忘了是誰)依此開始建立了日本文化 / 日本建築 的二元論,而且不需要說誰好誰不好:

彌生文化 VS  繩文文化,

也就是說,日本的建築,日本文化兼具有「簡約」與「繁瑣裝飾」這兩項特性。拿陶特進入小說裡,當然是因為他一生漂泊,他也一直在尋找一個家。從德國到日本,後來又拿到土耳其教職,最後在土耳其過世。而陶特對於日本建築理論建構,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再來就是小說中有意思的「藤宮春子」紀念館,採用 Y宅邸相同的概念,屋頂開光引入光線,照在藤宮春子的作品上。另外就是仿照 Y宅邸北面開大窗的概念,紀念館做了相同的設計。另外藤宮春子紀念館也採取斜屋頂,而且是由平面走上去的斜屋頂,台灣比較著名的斜屋頂應該是台東大學圖書館,因此劇中的紀念館,也趕上時代潮流了。

以上都是「只看電視劇」寫出來的東西,我覺得小說當中有更大的細節等待我去發掘。這仍然要敬佩 NHK 努力還原小說中的樣貌-

這是一次很成功的「文字轉影像」的範例。












2021年1月17日

日本的不可思議:《文豪野犬》

好啦,是我少見怪,《文豪野犬》這個漫畫早從 2013 年就在漫畫雜誌上被刊載,可是一直到這星期,我才發現在這個在 Netflix 上面的動畫。

《文豪野犬》的故事講述一群有超能力的人集結起來,成立「武裝偵探社」共同面對挑戰的故事–

這樣說來,沒甚麼稀罕,對吧?可是,如果加上文學的成分呢?

《文豪野犬》最特殊也最特別的地方,所有的角色不是跟日本文學家同名同姓,就是有文學典故。於是社長是「福澤諭吉」,社員有「太宰治」、「谷崎潤一郎」、「江戶川亂步」、「宮澤賢治」....打上引號的意思是,漫畫所繪製的形象與文學家兩者完全是不同人,可是卻借用了他們的文學作品,當成他們的「超能力」名稱。太宰治的特異功能是「人間失格」,江戶川亂步的特異功能是「推理」(這不是廢話?),宮澤賢治的特異功能是「不怕風雨」.....

這一切對我來說,我只能拍案叫絕,我從沒有想過這些「文學哏」可以是動漫的養分,我自己比較認識的是宮澤賢治與太宰治,而這些動漫人物的個性仍然借用了文學家的個性,例如「宮澤賢治」就是農夫的形象,「太宰治」動不動就想去跳河,或是欠酒錢....

簡單來說,這部動漫就是把文學家與文學家的作品當成關鍵字,套在新的故事身上。盡管新的一代年輕人可能不大會去碰觸文學了,但只要動漫的一代記得這些關鍵字,等到他們長大之後,他們將會記得這些人名與這些文學關鍵字,再回去尋找這些作品的美麗。不知道這漫畫原來的創作者,是否有這樣的野心?

這樣來說,台灣的文學作家也可以開這樣的動漫作品,可以這樣玩囉:

「賴和」的秘密武器是「一桿稱仔」,

「吳濁流」的秘密武器是「無花果」,

七等生的特異功能是變成 "消瘦的靈魂"....




2020年12月5日

中島美嘉的《曾經我也想一了百了》


這首歌幾乎中島美嘉每一場演唱會都會唱,所以編曲不同,感受也就不同,不過,還是先從歌詞開始談起好了。
初看歌名,我是被震撼到的,《曾經我也想一了百了》,其實重點並不是「一了百了」,而是「曾經」,所以「一了百了」已經是過去的想法了。
那麼,是甚麼讓她不再有這樣的想法?那才是重點。換句話說,這首歌是從生命絕谷觸底反彈找到希望的歌曲。
所以這個時候再來談編曲就容易多了。這首歌的前半段會令人感覺悲涼,但在後段必定會反轉。現在介紹的這個版本可能是她最好的版本,電吉他與節奏的鼓讓這首歌有一種積極正面的感覺。你應該會感覺中島美嘉用盡生命的力氣在唱這首歌。
影片中間奏 ( 5:25)的時候,中島美嘉蹲下來撫摸音箱,那是因為她得了「耳咽管開放症」,外界的聲音對她而言是非常模糊的,她只能靠觸摸確認音樂有繼續。這簡直是要封殺她繼續歌手的生涯。
其他的,就請看這個影片下方留言吧。






 


2020年11月22日

男子漢廚房:蔬菜很多的棒腿雞肉咖哩

 

材料:

棒腿雞肉塊
好侍辣咖哩塊
胡蘿蔔
馬鈴薯
青菜(這是小白菜嗎?我是菜盲)
番茄
洋蔥
作法:
1. 棒腿雞肉塊要先解凍,可是等它解凍時間太久,我是用小火慢煮,只要煮到雞肉塊分離開來就可以先起鍋靜置,這樣也可以去一些血水與雜質。
2. 切洋蔥、胡蘿蔔、馬鈴薯。洋蔥切絲,胡蘿蔔馬鈴薯切塊狀。
3. 以食用油大火快炒洋蔥、胡蘿蔔、馬鈴薯、棒腿雞肉塊,其實洋蔥的味道會先被炒出來。
4. 炒一陣子有味道出來之後,加入水,淹過鍋裡的食材,改用煮的。
5. 煮滾以後先關火,這時再加入咖哩塊,然後攪拌。請注意咖哩塊跟煮食體積的比例,不然可能咖哩不夠味。
6. 等到咖哩塊都散了以後,重新開小火燉煮,讓火去燒鍋內的水,這樣咖哩才有可能濃稠。
7. 最後加入番茄與青菜。加番茄是我想要提升一點酸味與甜味,加青菜是想多一點顏色,這樣看起來才會有紅又有綠。而這兩項食材都很容易熟,加進去以後只要攪拌一下,然後關火,蓋上鍋蓋悶上一陣子就熟了。
8. 最後盛碗,完成!
檢討:
a. 水放得有點多,以致咖哩比較沒有濃稠感
b. 雞肉是有熟,可是沒有入咖哩味。
c. 總結以上兩點,我今天這鍋咖哩,只要再煮久一些,其實鍋內的水是可以被收斂的;然後應該要再加上薑黃,煮久一點,讓雞肉上色成黃色,這樣就有賣相啦。只是今天急著想吃,熟了就吃。若有意願再等一會兒的話,應該會更好。
男子漢廚房,我們下回見!




2020年8月30日

時尚警世劇:《時尚品評家時尚子》


『耶格時尚子是家境優渥耶格家的獨生女,從小就受過完整良好的時尚訓練,可以一眼就辨識出家具餐具的設計者。因為某個特別的原因,她必須在二十五歲以前找到好品味的好房子以及好男人….』
這又是一個漫畫改編的作品。很簡單,是一個 「有品味的女生」去審查 ”有交往可能的男生,他所住的房子” 。通常見面第二次,時尚子就會對男生說「帶我去你家吧!」,然後男生就樂昏天或樂暈了頭,想說等一下會有好事發生,沒想到一進門才是評論的開始。也就是每集都對男生的住家發動體無完膚的批評,才會繼續有下一集,下一個男生的進展。
首集遇到的男生是個新創公司的社長,他把所有 ”很有品味”的東西湊在一起,反倒是一場災難。但我覺得目前最有趣的是第二集「平面設計師」男生,本來時尚子覺得他家簡約、沒有太多綴飾、風格樸素;不過從發現一張還沒撕除的商品標籤開始,整個大逆轉-原來這個男生全部都是用無印良品!無印良品的桌子椅子櫃子枕頭床墊杯子餐具衣櫃,吃的東西也是無印良品的綠咖哩,衣櫃裡的衣服是完全照著無印良品衣服宣傳照所搭配,這個男生是一個徹頭徹尾被無印良品綁架的男生-是無印良品有品味,而男生只是 Follower 。最最令時尚子崩潰的是這個平面設計師的抵抗:他反駁說他使用蘋果電腦設計網頁,算是一個有品味的人-
結果,他所設計的網頁配色竟是赭紅配米黃!如果你買過無印的商品,大概知道我在說什麼。那簡直是完全浸泡在無印良品當中的人類,而這樣的人類還真不少。
這本來是漫畫改編,不過我也訝異改編後的電視節目可以拿無印良品來開砲。講到這裡,我還真要謝謝我太太,當年交往的時候來過我住的地方,雖然有過嚴厲的吐槽,我們最終還是可以一起打造我們的家。
對了,我寫這篇文章當中,「無印良品」也可以被「宜得利」或 「IKEA」所取代喔!切記切記。我鼓勵男生(尤其是單身男)找這齣戲來看,可以早點「避禍」或是「消災解厄」。
祝福所有單身男子。

2019年10月6日

一種潛在野性的釋放-《企業傭兵》

在我小的時候,所謂的「卡通」是給小朋友看的,直到二十歲的時候出現了《AKIRA》,那是那一部以暴力、末日來震撼人心的作品。也大約是在那個時候,卡通開始被人改稱為「動畫」,動畫被視為一種藝術的表達形式,此後出現了《攻殻機動隊》、《沈默的艦隊》、《機動警察》、這些成年人才懂的議題。

過去十年來,應該再沒有人提及「卡通」這個詞了吧。

跳入正題。藝術有所謂的「好品味」「壞品味」, 好品味通常是正規的藝術品-鑲金的陶瓷、大藝術家的繪畫、雕塑之類的,會在拍賣場喊出高價的作品。 那麼,「壞品味」呢?壞品味並不是 “爛藝術” ,「壞品味」只是要站在「好品味」的對立面。例如街頭塗鴉,例如杜象拿出一個尿壺,說這是藝術品;例如喪屍電影的惡趣味、動畫《南方公園》,或者如昆汀塔倫提諾的暴力殺戮及血腥。

《企業傭兵》也是如此的「壞品味」,這個動畫裏包含了殺不完的人、槍戰、濺不完的血、隨時都可以反目成仇的人際關係。這是一部「毀三觀」的動畫片-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因此而改變。

也許在這種環境之下,處在裏面的角色,才能體悟生存的真諦吧。

故事從岡島綠郞(阿綠, Rock)開始説起,他在一個大型日本商社工作,在某次替公司運送重要機密光碟片的途中遇到海盜襲擊,海盜要的只是那張光碟片,順帶綁架阿綠來賺人質外快。很快的,商社害怕醜聞曝光,直接宣布綠郎已死。阿綠知道他在商社裏算是「可被犧牲的螺絲釘」。即便日後他有機會重回日本,他也決定不回去了,他做了選擇,成為海盜「黑礁商會」中的一員。

隨著故事的開展,觀眾會發現在裡面的大部分角色都是「被世界遺忘,被社會拋棄」的人。 角色因為犯罪,因為貪汙,因為殺人,因為被商社拋棄,因為從軍隊除役才來到罪惡之城-羅阿那普拉,但在這些個原因之前,她們 / 他們都曾經有過一段痛苦的、印象深刻的生命經驗,是因為這些生活環境、生命歷程的磨難,才聚集在一起。這給了觀眾一些些憐憫之心。說到這裡,我不由得讚美原來作者廣江禮威所做的角色設定以及故事架構-

在泰國有一座城市「羅阿那普拉」,海盜與黑幫維持了這個城市的平衡與穩定。城市的海港有座「眼睛已毀」的佛像,那就表示佛像看不見進出港口的罪惡與汙穢。在真實的世界裡,南海的海盜問題由來已久,但這個漫畫早從 2002 年就開始連載,並以這樣的海盜故事背景,廣泛涉及了俄羅斯軍人 / 黑幫,美國的勢力範圍、義大利黑手黨、中南美毒梟、日本黑道、香港三合會….幾乎全世界的知名黑道都在這裡面登場過。在表現形式上,廣江禮威想把他所知道的一切都放在這個作品中,例如槍械知識,例如作者所看過的電影(周潤發《英雄本色》、《英雄不流淚》、昆丁塔倫提諾系列)。其實有時候注意動畫裡面,主角房間的電影海報,或是他們所喝的威士忌,都有不少的驚喜。

在這些系列作當中,我最喜歡的一則是日本鷲峰會的故事。女高中生鷲峰雪緒是鷲峰組老大的獨生女,在父親過世後,鷲峰組的下屬盡可能不讓這個喜歡讀存在主義的十八歲女生進到組織裡面,這會影響她日後的幸福。但在上層組織「和平會」的幫規當中,只有直系血親可以繼任組長,所以雪緒「選擇」進入黑幫,成為鷲峰組組長。

雪緒認為是「自己選擇了自己的路」,但阿綠認為她是「沒有選擇的選擇」。我很喜歡雪緒這個角色:一個成天在圖書館念書的文藝小女生,把她所習得的知識運用在黑幫謀略上;她歷經了被綁架的痛苦,歷經要成為黑幫組長,甚至有了戰略上的高度可以對抗「俄羅斯大飯店」,而且她都還可以自己合理解釋這一切。在「俄羅斯大飯店」即將要全面滅組的時候,她要鷲峰組的大家都躲好,以後到「羅阿那普拉」重啟生活….

事與願違,故事以悲劇收場。

回到我一開始所說的,「好品味」與「壞品味」,有的時候是真的要靠「壞品味」的方式才能體悟到生命的真諦,生存的方式。《企業傭兵》直指觀眾心中的野性,想要做"從來不敢做"或是"不能做"的事情,想要去一個野蠻的地方,而最終作者想讓觀眾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悲劇收場,甚至也都是以悲劇開場的。

最後,從影視產業的角度著手,我還有兩個心得:

第一,雖然說找影視題材要先從身邊著手,但以企業傭兵的例子,作者應該是從國際新聞出發所創作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架構夠大夠廣,還具有變成國際電影的價值。

第二,日本的電視台收播時間很晚,有所謂 25:00 與 26:00 的播出時間,這使得一些尺度較大的作品仍然可以在深夜時段播出,而這也使得漫畫作品可以有一個墊腳石,進軍影視業(《進擊的巨人》也是如此)。我也希望台灣的電視頻道也可以擁有這樣的深夜尺度。

我不敢說要向各位讀者「推薦」這部作品,畢竟這裡面內容一直殺人,一直飄血,但這部動畫裡面仍然有值得觀摩之處。所以,各位讀者:請參考看看吧!

由製作紀錄片的觀點,看《美國工廠》

看這篇文章的人,應該是紀錄片的愛好者吧。若是如此,各位應該知道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的入學考必考的名詞解釋:

「何謂"直接電影"?何謂"真實電影" ?」

歡迎各位去估狗搜尋,這裡不再贅述;不過我想說的是,已經很久沒有看到市面上以「直接電影」的方式,用 "牆壁上的蒼蠅" 這種精神,去製作一部紀錄片。
2009 年,紀錄片製作夫妻檔
Steven BognarJulia Reichert 聯合攝製了一部紀錄片-《最後的卡車》,內容是紀錄位於美國厄亥俄州戴頓的GM 汽車工廠,產出最後一部汽車之後,關閉工廠的故事。這部紀錄片由 HBO 投資,並且入圍了 2010 年的奧斯卡;數年之後,中國福耀汽車玻璃在  2016 年接收了這個 GM 汽車工廠的原有廠房。於是「中國老闆,美國勞工」就成為《美國工廠》這部片當中最有意思的題材了。

以紀錄片製作的觀點,這對夫妻檔的確擁有比別人更多的優勢:他們就是住在俄亥俄州,距離這個工廠只有三十分鐘車程。當他們拍攝完上一部紀錄片《最後的卡車》,其實在工廠周遭就留下了人脈-"可用的人脈",以及 "可信賴的人脈"。再者故事的背景就是在上一個紀錄片的同一地點,感覺就像是在觀察「這個地方接下來的故事』....


以上種種,應該都算是天時地利人和吧,我沒查過資料,但這的確是極少數中國企業到北美設廠的案例,也許是福耀玻璃為了表示開明,也許是這對夫妻檔有著參議員等級的人脈(後來證實是州政府的人),總之,他們可以在工廠內自由拍攝,而且是近距離地拍攝:

董事長下飛機,攝影者坐在董事長的座車上;

董事長與媒體的關門會議,他們在現場;

董事長與管理幹部針對工會議題的關門會議,他們也在現場;

中國管理階層與勞工在工作現場的爭議,他們也拍得到。

更不要說攝製團隊直接飛到福耀總部,拍攝福耀中國工人的操作情況、在集體意識下所接受的軍事化管理。

我猜想這整個攝製過程,應該是經過簽協議的,也就避免在拍攝到一半的時候,被福耀趕出去;再者應該是歸功於當時候的政治環境:歐巴馬是總統,來投資設廠的中國福耀也想表示開放的態度。不過最令我覺得有趣的是,我感受到了這個紀錄片的「客觀性」-在現今的紀錄片攝製者的氛圍當中,紀錄片是一種「以現實為基礎」的「導演作品」,紀錄片都是以導演的主觀成為故事推進的方向,這都可以靠剪接去選擇導演的觀點。最極端的例子應該是美國的麥可摩爾,他的紀錄片裡面永遠充滿著「美國政府是壞人」這樣的觀點。麥可摩爾也會直接「督麥」到參議員的面前,直接責問「參議員的兒子為什麼不當兵」-他只是想要激怒參議員生氣,好讓攝影機拍攝下來。

我看了 Netflix 另外十分鐘的《美國工廠:歐巴馬夫婦對談》,這對製作夫妻檔表現出誠意與敦厚的一面,他們不想讓任何被攝者「不舒服」,這也是令我感到詫異之處,這樣的紀錄片工作者,真的是很少見了。但是該呈現的對立,美國工人的自我,中國工人的集體意識,這些一點都沒少過。既然都是在真實情況下拍攝的,似乎也都完全沒聽見哪一方有抱怨聲音出現-

後來一查,劉道川對於影片當中,他口中的中文所翻譯的英文,有些小小的抱怨....

最後的重點來了,他們遇見了貴人-歐巴馬夫婦。我想歐巴馬夫婦所提供的是名氣、後製資金以及Netflix 行銷管道,這都是台灣紀錄片工作者最缺乏的(有哪位台灣總統卸任後去投資紀錄片,並且支持紀錄片行銷?)。後製包裝可以讓紀錄片看起來「有個樣子」,歐巴馬的名聲也使得紀錄片被「掛保證」。

最後,我覺得我在這部紀錄片當中,學習到以下幾件事情:

  1. 值得拍攝的題材,也許就在你家附近;

  2. 製作者敦厚的為人,可以拍出好作品。

  3. 除非是紀錄者與被紀錄者,在拍攝前就確定其道德觀與對事物的看法完全相左,否則 也沒有必要把被攝者當成仇人。

  4. 貴人還是很重要,但在遇見貴人之前,紀錄片工作者仍然要培養出「被貴人看見」的實力。


其他相關文件參考

2018年12月21日

『甜的』海底撈




每年農曆春節過後,是我們一年一度,業界朋友聚會的日子。

 Nico 提議她要作東,到她的「新家」吃飯,她招待大家。其實對她而言,她新家的意義是,從分租一個房間,到現在可以租一整戶下來了。

Nico 是個很帥的女生,個子小小的,短髮,經常的穿著是格子襯衫、牛仔褲、中國強球鞋。她工作能力強,也許現在就是欠購屋頭期款吧。我那天因為另外有事情,抵達的時候,其他朋友都已經到了。不少人攜家帶眷,小朋友想看 Nico 阿姨的新家,因為 Nico 阿姨喜歡買一些新奇的玩藝兒。

Nico 的「新家」是在一棟大樓的最頂樓,角邊間,雙面採光。從她住的地方看出去,可以看到城市邊緣的河流,以及河濱公園運動散步的人們。Nico 首先介紹她的室友 Amy ,然後興奮地告訴我們:今天是吃火鍋,她跑去買了「海底撈」的鍋底。我後來才知道,「海底撈」是來自對岸的麻辣火鍋,在台灣正在陸續展店中。海底撈的辣口味很順,麻麻的,我連吃了好幾碗。

這一晚,大人、小孩都在這個兩房兩廳的空間當中笑著,鬧著。可是我發現了一點不尋常: Nico 的室友 Amy ,總是默默地在收餐桌,默默地洗碗盤,默默地端水果出來。就連我進到廚房放置用過的碗筷,也看見 Amy 在處理廚餘,或是垃圾分類。我問 Amy 說,「用過的碗筷放哪裡?」

「放那邊就好了,我來洗。」 Amy 的回答。

好了,重頭戲來了-開放房間參觀!這一戶只有兩個房間,其中一間房是書房,兩人共用;另一個房間是臥室,兩人同房。

你沒看錯,兩人同房。

我似乎明白了些什麼。今天來吃飯的意義,不只是遷入新居而已。

大人們繼續聊天,小孩繼續追逐,Amy 可能因為對我們不熟悉,只是在廚房門口站著,微笑地看著我們。一切都是這麼地自然,我看到普通的兩個人,共同追求她們平凡的幸福。

離開前,我跟 Nico 說,

「今天的海底撈,真的很好吃!」

Nico Amy 同時站在門口送客,用微笑來表達,感謝我們來參加「入厝趴」。當電梯門關起,電梯向下時,我不斷地回想那鍋海底撈的味道-

今天吃的海底撈,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