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1日

一碗沒有放油蔥的擔仔麵-《練習曲》

星期二晚上,我去參加即將上映的國片《練習曲》的試映會。它像是道道地地的擔仔麵,真材實料但沒有多餘的調味料。

全片的故事極簡單,就是一個男孩騎單車環島的故事。在他環島的路途中,不停地接觸到不一樣的人,告訴觀眾一些《在台灣的故事》。「這是部公路電影嗎?」並不是。在類型電影理論所定義的公路電影中,主人翁在歷經旅途的過程中會有所成長或改變。「這是部勵志電影嗎?」也沒有。導演並沒有要我們奮發向上,效法男主角騎腳踏車環島的精神。導演想要告訴觀眾的,就是台灣美麗的風景與各地可愛的人。

整部片的表現形式,就像是一百零八分鐘的廣告片。我們先想想看:畫面是翠綠的山巒,你會想到某咖啡廣告,有個人會站在山頂展開雙臂;畫面是漁船入港,你會聯想到藥酒廣告外加一群人坐在船頭向你推銷;畫面是女孩透過黃澄澄的汽水看世界,你一定會想到特定的汽水品牌外加一個會說台語的外國人。每一個段落開始的時候都在畫面中間的位置打了字幕,更不消說全片的腳踏車意象。可是反過來說,山巒、漁船、咖啡、藥酒、腳踏車、海岸公路,這些符碼的共同交集,不就是台灣嗎?

「我真的很想在片尾打上字幕,告訴觀眾保護台灣這片土地的重要性。但那太肉麻了...」導演如是說。其實,導演在攝影風格上,就早早告訴我們台灣風景的美麗:風景極大,人物則是畫面中的裝飾品;甚至連空景都是這部片的特色。「我覺得紀錄片是一種赤裸的呈現方式,教人非要直視它不可,或是一定要觀眾扛起責任;劇情片則讓觀眾聽見一個事實或狀態,觀眾可以選擇聽完後是要把它放在心裡,或是扛起責任-扛得起的去做就可以了。」導演說明了他的想法。正因為如此,片中的男主角擔任起台灣腳踏車旅行團的團長,他帶著我們去看東海岸,看電廠、看媽祖步行進香、看黑面琵鷺以及漁塭...在導演的鏡頭下,台灣是安詳的、平和的、美麗的;我們在電影裡可以暫時忘卻河川污染、核能廢料、耗能源的工業區、還有台灣的政壇。

這部電影可稱是最純粹的「作者論」電影,導演不但身兼編劇,甚至兼了攝影。大概只有台灣的環境下,可以創造出如此的「作者論」。下次,有機會的話,也歡迎你點一碗擔仔麵不加油蔥,享受湯清麵Q不油膩的真實滋味。

 

(本文乃應電影公司邀請部落客參予試片會所寫的文章,但文章內容均為作者自由陳述,特此聲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