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日

好險,我不是記者

一九八五年我國中畢業,那時正面臨學業與方向的選擇。由於從小我就自認我有少許文字的能力,我的第一志願,就設定在世新編採與報業行政兩個科。那時候的電視台只有三家,報社也只有中時、聯合、中央、自立晚報等系統。黎智英那時在賣佐丹奴,林榮三也還在投資房地產,邱復生正在搞錄影帶事業。報禁未開,黨外雜誌倒是大行其道;電視台雖然只有三台,但總有人有辦法牽纜線看到摔角與裸女。當時父母親環顧周圍的媒體環境,深深覺得記者這條路沒有發展的空間,反倒是電子業正面臨轉型期,紛紛地向資訊產業發展。於是,在父母親的安排下,我去唸了電子科。

一九八八年,政府開放報禁,就連一天出版三大張也不再有上限。我那時聽到這個消息,只有一聲「啊!」,半晌我都說不出話來。報禁開放之初,正好發生許多重大新聞事件,活絡了媒體:一九八九天安門事變,中時記者徐宗懋被槍傷,台視記者劉忠繼被軟禁在飯店裡,記者成為了我們的耳目,把封閉的黑箱子打開,告訴大家現場正在發生的事情;自立晚報為了反對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報紙上登了好大的「痛心疾首」四個字。隨著TVBS 開台,建設公司買下地方報紙,然後轉型成全區型的報紙,開一個媒體變成了財團的「只要我願意,有什麼不可以?」

從那時起,因為媒體的百家爭鳴,記者雖然還是做「記者」的工作,但報導的內容上完全走了樣。新聞台報導淹水新聞,得要下去游泳;報導鬼屋新聞不過癮,還要加音效與視覺特效;報導新的醫學開刀方法,其實是某醫院間接打廣告。更別提某家新聞台的重點新聞,都是「雲林古坑有一家遊樂園...」

平面媒體還好,穩住了輿論這一塊空間,但卻經常淪入藍綠對立當中。換句話說,平面媒體批判己方政治陣營與批判對方的政治陣營,常常不成比例或有失公允。水果報紙進來台灣,開拓了第三市場空間,有一部分記者卻因此得到一個新的稱呼:「狗仔隊」-請問被稱呼到的人,你們覺淂好聽嗎?

當T台記者因獨家壓力而淪為黑道傳聲筒,我久久不能言語。我曾經嚮往過的職業早就在我心中幻滅。也許不能只怪他一人,要怪就怪整個媒體大環境的不健全。而今,網路已成為新的媒體,新聞不見得一定要由記者報導。像我現在寫部落格,多少滿足了當年的夢想。看著記者去應訊的畫面,也許這仍然是台灣記者的轉機。而對於我這個局外人來說,我只能很消極地說一句:

「好險,我不是記者。」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壹周刊這期(就陳女士美照當封面的)
人物介紹張桂越,
也許您可去看看。

這時代,人人可以當記者!

Film, Life and Stingray 提到...

謝謝你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