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曾經有建築系同學,休學要來唸電影系。那位同學告訴我一句話:「藝術是相通的。」而我過了很久才懂得這句話的真義,在藝術的高度而言的確是相通的,只不過是呈現的形式有所不同。豈料在很多年以後,突然覺得自己喜歡建築,然後自己會去看建築作品、買建築相關書籍、聽建築演講,看建築展覽...
對建築的喜好一開始應該是對 "包浩斯" 的誤解,以前我一直以為包浩斯是人名,直到搞清楚以後才慢慢開始欣賞建築物,所以我不懂結構不懂成本,純粹是以欣賞造型作品出發,再探究其實用性,最後才去追幾個特定建築師的作品。
《台南建築三年展》對我而言是個全新的體驗,冠上「台南」二字,表示要從南部出發,建構自己的觀點與論述,展場的設計也呼應了這一點:地板上大型的台南地圖,台南美食與建築的結合。我自己看事情的時候會多一層觀察 "沒有的是什麼" ?(拜 王啟岳老師之賜),這次最北部的大咖大概是林洲民建築師,其他 "北部的建築師" 可能是因為過去三年沒有新作品或還在建築中,所以沒有參展(但也不知道是否跟台南二字有關就是了)
整個策展的意念或論述在這邊 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299 就不需要我再多說一次,不過使用三年一次展覽的模式,可以看到台南這個城市的進步,而且同時兼具看見台南老屋復舊、改造,或是新觀念房舍的建構與誕生,這都歸於台南積累了比其他城市更多的歷史資產。
我最印象深刻也最喜歡的有下列幾項:
建築師的速寫與手稿
手稿代表著建築師當下的思考與意念,是原汁原味也最新鮮的想法,這次的展覽有一大間都是建築師所提供的手稿;
生活與建築
學習建築其實也在學習結構,建築師去執行家具設計比比皆是,就連科比意也曾經設計出經典家具。但比較少見的是美食與建築的聯想:為了呈現口感與顏色層次,某些菜餚或是小吃也都是用「有次序的層層疊疊」所建構出來的,這也是建築。
還有,各建築師事務所對本次展覽主題 「距離」的解釋與定義,這涉及了建築師們所擅長的項目、所關心的議題。我努力地把每一張解釋說明都拍下來,希望能多認識台灣建築師的想法與意念。
展覽是從 3/17 開始到 8/21 結束-事實上正式的開幕式要到 3/21 才開始,雖然時間還久,但真的不建議各位等到暑假再去看展...
Y 型結構
廖偉立建築師的作品
穿山甲館
台南小轉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