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2日

偏執而被人討厭的行銷天才 :《Steve Jobs》 (2015)

 

我在不同的場所,會以不同的身分出現。好比說我在Netflix 看了《Steve Jobs》(2015)這部電影,我就該使用資訊工程系的背景站出來了: Steve Jobs, Bill Gate,Linus Torvalds,Richard stallman 這些人都是電腦歷史的一部分,但對一般觀眾而言,可能認識「賈伯斯」「比爾蓋茲」大概會知道他們分別是蘋果公司、微軟公司的老闆。在另一方面,如果從 IMDB 去找賈伯斯相關的電影,我們會發現有「一大堆的紀錄片」與兩部劇情片跟賈伯斯有關,所以我才故意寫了 《Steve Jobs》(2015),這樣大家比較好認我說的是哪部電影,另一部(2013)的劇情片演的是賈伯斯創業的故事,就不在我的討論範圍裡了。

這部電影的架構是有趣的,劇情中只擷取了三場賈伯斯十分重要的發表會,在發表會之前所發生的事情,來呈現 "賈伯斯是一個怎樣的人"。「個性決定命運」用他來做例子恰如其分。

三個發表會對應到戲劇結構而言,恰好是「三幕劇」的型態:

「開場」:開始敘述故事,賈伯斯要推出新產品 Lisa,但在他的眼中看來,他的第一任女友、第一個女兒都是來攪局的。

「衝突」:戲劇情節的高潮或是轉折點。那時賈伯斯已經被他找來的幫手,前百事可樂總裁,新任的 蘋果CEO 史考利以及董事會「聯合」逐出蘋果,他開了一個新電腦公司 「Next」,而這個新電腦公司正要開第一次產品發表會,史考利來找他,想與他釐清「被逐出蘋果」的真相。在這裡,他們大吵一架,而賈伯斯當時候沒對旁人提起的是,他想用這個公司重回蘋果。

「結局」:回任蘋果 CEO,推出新產品透明 iMac。與女兒和好,與史考利和好,勉強與渥茲尼克(蘋果的另一位技術創辦人)和好。

我沒有看過《賈伯斯傳》這本書,但這部電影深刻地描寫了賈伯斯這個「可憐憫之人」:電影中重複敘述「他是被領養的」,甚至提到曾經有領養家庭 "領養以後又送回去",「襁褓中的小孩能犯什麼錯?」,當他自己知道這件事之後,似乎也就影響了他的性格發展。他不輕易發展親密關係,即便是他的女兒,他的創業夥伴。他會講很難聽的話傷害自己的女兒,他不想隨便就讚美公司的中堅夥伴,他挑選發表會上面要使用的鯊魚照片,雖然旁人看不出這些鯊魚照片的差異性,他還是要從八十幾張當中挑一張順眼的。而從他的性格中也影響了他的營運模式,他曾經說過「消費者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都變成「賈伯斯要給你的是什麼就是什麼」,但大部份時候都中了消費者的胃口。

賈伯斯專制,賈伯斯非常堅持自己主見,即便是他這種不討喜的個性被董事會開除一次,他復任後的個性「可能有改」,但我想改得不大。我知道他與周圍人物的事件都不是「剛好」都發生在那三次發表會之中,使用這樣的架構可以讓觀眾對焦,專注看賈伯斯,看他「個性上的殘缺」。

回過頭來,我查了一些資料,有些親近他的朋友會覺得電影中的這個賈伯斯太過於冷酷無情,他的朋友說賈伯斯回任蘋果之後,個性改了不少。當然,電影中所呈現的賈伯斯一定是某部分的賈伯斯。他的能力在於行銷,蘋果產品的美感設計他也出力不少。終究,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

男演員麥克法斯賓達其實長得不像賈伯斯,一直到第三幕才有比較像賈伯斯的扮相出來,我也覺得這是蓄意的,這部電影刻意要把賈伯斯神壇上的地位給拉下來,回歸到他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些不光彩的紀錄,而他的所作所為卻影響了我這個世代。電影對我的撞擊是心靈上的撞擊:

我是否能夠完全不顧他人意見而堅持己見?

我是否可以堅持己見,即便得罪最親密的人? 

我能否篤定「我就是對的?」

這樣的撞擊,可能就會像鐘擺磁石一般,不斷地在我內心激盪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