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大家都說台積電、半導體業是台灣的護國神山,我覺得我應該要好好來分享,我所經歷過的半導體產業故事。
因為扁平足的緣故,我二十歲 (1990) 五專畢業就不用當兵,也拿了成功嶺役期來抵,之後就直接進入就業市場,我去了一家 IC 設計公司,以業界的術語稱為 " IC Design House" ,這個意思是這家公司純粹做積體電路設計,設計圖再拿去給類似聯電、台積電、華邦這樣的製造公司去生產。
在 1990 年代,我工作的這家 Design House 所設計的都被稱為「消費型IC」,舉例說明:
編碼 / 解碼器,常常就是使用在汽機車遙控器上面。那時候有 10 bits, 12 bits 版本,換句話說是有可能每隔 1024 部汽車或 4096 部汽車之後,遙控器編碼是相同的,也就是「打得開車門」的意思。
鋼琴鉛筆盒,裡面有一顆IC ,再加上一顆鈕扣電池,使得小朋友的文具盒附帶可以"彈鋼琴";
跳舞可樂罐,可樂罐裡面有機械裝置以及一顆 IC 控制
語音卡片,打開卡片會唱生日快樂歌,或者讓絨毛玩具會說話之類的。
三段式 110V 功率控制IC,利用聲控(拍手)或觸摸來改變功率,這常常應用在檯燈(觸控)或是天花板風扇(聲控或是拍手)上面,控制大中小三段功率。
緊接著就比較容易理解我在裡面擔任的工作:應用工程師。這個職位是在業務部之內,直白來說,
「買 IC 送周邊電路圖,還送售後服務」
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在公司的實驗室裡面研究電路,然後畫IC 的應用線路圖,成功以後就整個送給廠商(玩具商、檯燈廠商、吊扇廠商)。事實上是他們造型設計比較強,內部電路就交給 IC Design house 了。我那時常常因為工作需求,會去看玩具展、燈具展、禮品展。
各位還記不記得,曾經流行過原子筆上面附帶 LCD 時鐘?
我當時候還有另一項任務: IC DeCAP ,白話來說叫做「IC 開蓋」,就是取得他人優秀的 IC 產品,在IC 的塑膠封裝上面,塗抹上腐蝕性的溶劑,並且加熱,之後就會出現內部裸露的晶片。接著就是放置在顯微鏡底下拍照,想辦法拼湊出 IC 內部的線路圖-
不過,在我進入這家公司之前,其實公司有一項最賣座的產品:日商家庭遊戲機內部的關鍵IC,我怕搜尋引擎找到關鍵字,不想講得太明顯。這顆IC 還分成「合腳位」「不合腳位」兩款。想當然耳,「合腳位」的 IC 就是幾乎整台遊戲機全抄,包含電路板甚至IC、外部機殼、所有零組件等等。「不合腳位」的可稱為「相容型遊戲機」,可執行大概九成九的遊戲。
這個日商的家庭遊戲機造價低廉,而且遊戲眾多,形成了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台的盛況,因此「相容型」的台製機也賣得嚇嚇叫,其核心關鍵也是 IC。而且在那時就已經形成一個「台製遊戲機產業鏈」:有人做搖桿,有人做機殼,有人做電路板,
然後最大的關鍵是:台灣人把 IC 做了出來。
檯面上,公司的IC 都是拿得出去商展的小玩意,殊不知最賺錢的還是「這個」。
就我的理解,當時的智慧財產權還算寬鬆,只要 IC 內部的 LAYOUT(電路布局) 不要完全一樣,就算功能一樣,也很難判定是抄襲。
這大概算是台灣半導體產業走到「進小學」階段,Design House 學習他人IC設計,使得下游的 IC 製造廠有產量可接,讓台灣IC產業「正向循環」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