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7日

影視業現在是「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從我的朋友被資遣開始談起....

 

2012 年 我寫過這篇文章: Film, Life and Stingray: 2002~2012 底片轉數位的關鍵十年 (stingraylien.blogspot.com) ,那時是一個影視產業處在一個巨大的底片轉數位的時代,我在電影系的時候還上過底片的課程,台灣柯達的經理還在課堂中告訴我們各項底片型號的不同。 2008 年 9 月上市的 Canon 5DII 打破了這一切,它算是一個影視產業的經典機種,大家買相機就可以拍攝 FULL HD 的影片,一時蔚為風潮。

今年是 2021 年,距離我先前那篇文章也已經九年了。影視產業是「更好」還是「更壞」呢?我徵得我朋友的同意,從他被影視器材代理商「資遣」開始,談談我對影視產業現在的觀察。

朋友原先在一家影視設備器材公司擔任業務工作,應該有十年了吧?他主要銷售的器材是「專業」影視設備,那是電視台、學校、或是專業影視製作公司才會採購的,這裡面有些小小限制:電視台通常有品牌喜好,有些台喜歡買 P 牌攝影機,有些台喜歡買 S 牌攝影機,然後就逕渭分明,後續產生不一樣的採購結果。學校或公家機關就是使用競標或是報價的模式買設備,搶得到才有;而影視製作公司就我所知道的「有開新案子」才會買新設備,但大部分都是用租的。如果是用買的,等到拍完後再用二手價把設備賣到市場去。

重點來了:朋友每月要扛的營業額是 300萬。

300 萬!每個月!若面向市場而言,過去曾經有過壹週刊、壹電視開台時候豪氣買設備的紀錄,現在哪裡有公司一次購買100 萬的設備?可是對器材代理商而言,這卻是不得不為的事情:三百萬營業額若利潤為 10%,三十萬,裡面就包括業務底薪、績效獎金、還有公司營運成本之類,這每月大概需要「好幾個三百萬」才能讓公司持續運作。

再來,就要提到目前市場的狀態了:輕便的設備,以及網紅,改變了這一切。市場上目前最多的需求是三到五分鐘的影片徵求 "攝影師 +剪接師" (又稱片師),兩個職位同一個人。只要會軟體的操作,大概都不成問題了,但就是單價很低,要求快速上片。他們使用的攝影機都是屬 "消費型"的攝影器材,甚至拿手機拍片佔了大部分,誰還會去採購那種在車上佔一個位子的攝影機?

有大量需求的企業與政府單位也推波助瀾,紛紛找網紅代言。認真說,知名網紅代言的價格都有超過新台幣一百萬,可是支出的成本卻遠低於此,政府單位與企業在乎的是「有效果就好」,他們也都知道現在是「低製作成本,高眼球吸引力」...

咦,台灣不是出現很多 OTT 平台嗎? Netflix,  KKTV、Line TV,Catchplay... 但各位仔細注意看,OTT 上面的外片,在目視之下我相信佔有 70% ,而剩下的 30% 國片當中,很多又是重複投放不同的平台...

所以結論是:會採購影視器材且更新的中型影視製作公司倒掉一大片,大型電視台、製片公司的器材用租的就好,而網紅出現取代了精美的公司簡介,精美的產品廣告,只要吸引眼球注意,用甚麼器材拍攝真的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以此推論,影視產業出現 "M 型化" 的現象,只有前面(支出龐大)與後面(支出非常低)這兩種,這跟Canon, Nikon,Sony 賣不動中低階相機是一樣的道理。

就我朋友所言,他的職位被裁之後,並沒有補人。影視器材的市場銷售額的確是在萎縮的狀態。

所以,各位影視業的朋友,你上次買攝影器材,是什麼時候的事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