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4日

□□導演之謎:「如何稱呼一名導演」之大辭典

各位常常看媒體報導,在「導演」二字前面常常會加入一些形容詞-也就是「標籤」啦!這些標籤常常很難被撕下來,被貼的人有的百般不願意;但是也有些標籤,被貼的人倒還很開心。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把所有標籤列出來,提供各位讀者用各種不同的面向,看待一名導演。

台灣導演

這是我們的導演在海外奮鬥的時候,媒體常常會用的形容方式。在對岸,我們就被納進了「中國導演」的領域-「他們」是怎麼稱呼我們管不到,可是被列為「台灣導演」,真正的意義有二:一是地域的認同感,一是可以跟我們的政府申請各項補助-尤其是輔導金。「台灣導演」所拍的片子就一定是台灣電影嗎?不一定。李安的《色戒》因為台灣的工作人員不到三分之一,不能算台灣電影,所以不能報奧斯卡;可是前一陣子的一部片《戰鼓》,裡面說廣東話跟國語,工作人員也有許多香港人,主要演員沒半個台灣人...這部片申請到了輔導金,不知道觀眾會把這部片列為台灣電影嗎?《東京甩尾》的導演名叫林詣彬,在台灣出生,到美國發展。但是,不知道觀眾,或是他本人,會認定他是「台灣導演」嗎?

同志導演

台灣有極少數的導演被貼上了這個標籤,但是他們 / 她們 不以為意,反倒是繼續拍此一類型的電影。也有另一群同志導演保持低調,儘管圈內人知道「他是 / 她是」同性戀者,卻沒人說破,擁有更開闊的題材選擇。曾經有一個男導演在媒體面前開了一個玩笑:「台灣的女導演,都是同性戀」此話一出,媒體紛紛去找女導演,想找出反對的答案,沒想到,之後完全沒有對立的報導,完全沒有...

紀錄片導演

這個稱呼,約莫在前幾年很紅,尤其在九二一地震之後達到高峰。甚至那一陣子,傳播學校的學生們,他們的畢業製作也都是紀錄片。產生出來的影像都是災民、弱勢者、農人、還有同志。前幾年知名度很高的紀錄片導演們,不知怎麼一回事,不是退隱不見,就是回學校上課(當學生當老師都有),或是開始拍劇情片...

紀錄片導演們,回來呀!我還想向上天許願,希望看到開心快樂的紀錄片呢!

廣告導演、MV 導演

這一類是賺錢快,但壓力大的導演。不過,廣告導演、MV 導演想的事情有些可能跟劇情片導演不同,這兩者想的都是顏色、造型之美,畫面構圖之美;而劇情片導演因為時間夠長,就可以慢慢鋪陳劇情。廣告片導演、MV 導演所擁有的「技能」也會跟劇情片導演不同,例如「如何拍小汽車內部的空間使得看起來寬廣」「如何打燈讓爛皮膚糟頭髮的明星閃閃動人」「如何把某某歌手的臉拍小一點」「如何讓歌曲的剪接有節奏感」等等。

小聲地說一下:這可是真正有賺錢的導演呢!

恐怖片導演

這裡指的就是專拍某類型電影的導演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全世界最好賣的電影類型,就是恐怖片!不管電影街的淡季或是旺季,恐怖片總會有一兩部擠上戲院。恐怖片的成本很低,通常是一間密閉的小屋、廢棄的房子、奇怪的老宅就可以作為主場景,然後用故事吸引人就可以了。泰國的彭氏兄弟、美國的奈沙馬蘭都是箇中翹楚。各位,有聽過「姚鳳磐」這個名字嗎?趕快上網搜尋一下。

新銳導演

也不知道是何時定義的,只要是第一次拍片的導演,或是拍片實績還沒達到大家認可的就是「新銳導演」。新銳導演可能有一些小小的特權:影片裡面有些小缺失,觀眾會原諒你。不過,新銳導演的稱呼大概只能使用一兩次,以後就要被歸類到上述的項目去了。

 

 

這幾天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一家殯葬集團的招募人才廣告:「做生命終點的導演」。

嗯....我頗喜歡這句 Sloga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