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7日

高鐵與我

把時間轉回一九九三年,我還是個大四的學生。那時有學校設定了一個「實習學分」,只要外出實習,得到雇主認可,就可以得到選修一個學分。

我找上當時的高鐵局。那時高鐵局辦公室在台北火車站樓上,郝柏村是當時候的行政院長,王建煊是財政部長。而高鐵也還在規劃的階段,社會各界也沒有一定的共識:到底要不要建高鐵?要怎麼建?我還記得當時候王建煊是持反對立場的,因為投資太大;而高鐵局也準備了說帖,就像現在國防部準備說帖讓全台灣老百姓知道軍購的意義。老實說,高鐵局找這群工讀生進高鐵實習,目的就是希望我們回學校後為高鐵說好話,替高鐵宣傳。那時高鐵的所有紙上計劃大部分都已完成,包括月台高度、車廂大小、座位間距.....高鐵最難說服大眾的是選定路線,還有炒地皮的疑慮。也因此,在高鐵的說帖裡,有下列幾項:高鐵徵收土地面積等同於松山機場,但運輸能量遠超過飛機航班,且耗費的能源遠低於飛機。高鐵的路線選定是希望均衡都市發展,冀望藉由高鐵創造新的都市中心....

那次高鐵沒建成。立法院預算沒過。立委們大都摩拳霍霍,希望促成台灣第一次的"BOT"。

一九九七年,高鐵決定以招標的方式進行,是台灣首度的BOT。我在那時正好認識一位工程界的先生,他正參與高鐵BOT 的設計工作。他私底下告訴我:這兩家競標的團隊,無論是誰得標,台灣工程界的人都會被動員起來!因為這個計畫太龐大了!工程界的人對於能夠參加這個計畫,好像覺得是一輩子的榮耀。最後,代表歐洲系統的台灣高鐵得標,代表日本系統的中華高鐵落敗。其實整個高鐵計畫除了促進內部需求外,也被政府拿去吸引其他國家以換取台灣的外交利益。

兩千零四年初,我開車到家附近的桃園青埔站蹓韃,只見塵土飛揚,圍了一大塊面積,好多工程機具動員。那附近全部都是土地廣告,農地變成了建地,土地翻兩番。而開車向南旅行,總會瞧見高鐵的高架橋在高速公路上方穿梭。高鐵是動起來了;但是當時候說是「政府零出資」,經過兩千年的金融風暴之後,高鐵變成了「政府投資」;當時候說是歐規的高鐵,現在大部分是日規....

現在,每當開車在台北桃園之間的高速公路上,偶爾抬頭會看見高鐵列車從我頭上經過,我總會想起那段在高鐵局打工的經驗,老工程人員那種渴望參與的表情,以及伍佰唱的歌:

《台灣製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