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8日

粗獷派建築師 :猶太人的顛沛流離

 

「建築師」只是故事的點綴裝飾,但猶太移民到美國的故事,才是劇情的主軸。

首先來拆解片名:「粗獷派」出現在二戰後,到一九五零年代才有人使用這個名詞,主要是指稱只使用水泥、鋼筋、玻璃而不加任何外掛裝飾的建築物。這樣的建築物其實大量出現在未開發國家或是開發中國家,在歐洲則多出現在中歐、東歐。也就是說其建築是以其功能性為主,並沒有其他經費可以貼磁磚、加大理石,或是水泥雕花。這當然是跟社會經濟富裕程度有關,只是說這種類型的建築物傳到較為富裕的西歐或是美國,這種單純沒裝飾的建物反而顯得很特別。

劇中的主人翁是來自匈牙利的猶太裔建築師 (這是虛構的故事,有人說是改寫自兩位匈牙利建築師赴美奮鬥的故事),他在二戰時因猶太身分住進集中營,而且是跟太太分住在不同的集中營。戰後他想辦法抵達美國,而且相信去美國是唯一的路。不過移民的路並沒有想像中這麼容易,猶太民族這個標籤是最大的阻礙。

他去投靠比較早移民美國的表哥,表哥把自己的家具行店名都改得比較美國化,改信天主教。表哥住的地方是賓州,這裡都是白人、天主教徒;而新抵達的建築師,是「外地人」,是「異教徒」。表哥帶他去認識的白人金主家改建書房,在經歷一番波折後,白人金主邀請他在當地蓋一座大型公共建築物,用來紀念金主逝去的母親。完工以後這個建築物會是當地社區大型的活動地點,可以有天主教友聚會的地方,可以是圖書館,可以是禮堂。當陽光在正午的時候,會有個十字架落在室內正中央 (讓我想起台灣某位建築師相同的手法,以及安藤忠雄)。

但衝突摩擦也由此而來:猶太教的建築師為天主教徒建立活動中心,卻沒有入信天主教;金主邀請建築師蓋大型建物,這是資本主義驅策藝術創作(建築尤其如此),最後一項:種族歧視是刻在那些白人骨子裡的,他們在正式場合不說,只要一放鬆精神,言行中常常不自覺就流露出來。因此甲方 XX 乙方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白人 XX 猶太人在這部電影中就是雙重加害。

之所以說這部電影是「史詩級」,因為電影會持續用對白說明從二戰到二戰後猶太人的處境。因為德國人不喜歡猶太人,所以猶太人住在集中營;二戰時美國願意收容歐洲戰爭難民,二戰後杜魯門總統用「流離失所人士法案」收容四十萬歐洲難民。即便建築師到了美國,他的好朋友還是在收容所認識的黑人父子,而那個歧視到骨子裡的白人金主美國人,在喝醉時仍然會說「猶太人是底層,建築師是念了書的猶太人」

劇中畫龍點睛提到建築的部分,我都很喜歡。例如主人翁在包浩斯學習過,在歷史事件上,絕大部分包浩斯成員都移居美國;又例如配給金主的那把金屬椅子,明顯地致敬密斯凡德羅所設計的經典椅子。而那座矗立在山丘上的建築物,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柯比意在法國山丘上面建立的廊香教堂,那是建築系學生的聖殿之一。另外還要讚美電影編劇與美術,故事沿著猶太人的二戰後遷徙、猶太建國以及近代建築史,電影美術則實現了文字描述的一切,這位劇中建築師的「作品集」是電影美術創造出來的,卻如此符合包浩斯的理念,

劇末是一九八零年,首次威尼斯雙年建築展。由建築師外甥女所發表的感言,介紹了那座由金主所贊助的大型建築物,其設計理念是與集中營的空間設計相關,這與當初應允金主的設計想法完全不同,但仍都是同一棟建築物。這裡就是創造與設計最饒富興味之處,設計者說服眾人的是一套,但是在自己內心的是另一套。內心的那一套,或者是等感覺安全的時候再說,

或者,永遠都不會說。






2025年1月19日

「反賊」點名錄

 在 youtube 上面,有許多從中國出走的 youtuber,他們大部分都不打算回去,並且取得當地國籍,於是就更有底氣來批評中國共產黨。事實上,Youtube 華語的最大群觀眾就是台灣,其次應該是馬來西亞華人,香港人則都是看粵語去了。所以必須要聊一些台灣人非常在乎的話題。

這裡為各位一一點名:

大聲姐和朋友們:帳號主人本名吳薇,前BBC 香港分社社長兼 BBC 中文部總編輯,應該已經有了英國國籍。她是以製作新聞的方式製作自己的訪問節目,很有質感,也比較像是新聞媒體。

說真話的徐某人:本來是「出國念觀光」,並且在義大利開始製作觀光的 YT 節目,後來才發現:聊兩岸、聊軍事武器才有流量。憑著他自己對軍武的興趣,以及批評時候說真話,光是「如何打台灣」就掀起了非常大的流量。

小翠時政財經:小翠本名可能不是小翠,「翠」這個字是故意取的。目前與老公人都在美國,出來以前是在浙江的國有銀行當中階主管,這可能也是她可以移民的原因。她憑著自身的財經知識,解說中國的房地產、外匯、騙貸,言必稱「皇上」,讓我這個非財經背景的人也可認識對岸經濟的變化。最新的一集解說了中共如何吃空香港的外匯存底。

會計師張堯:人在加拿大,也有加拿大國籍。她非常願意被稱為「綠蛙」,會去買賴清德的競選外套穿在身上,是一個極度挺台的人。

七七叭叭:不到三十歲的小女生,家庭背景不詳,只知道家境優渥,全家很早就打算移民。疫情結束後就有能力全家出國玩,並且考察移民環境,只是一回國在上海街上遇上「白紙運動」,她媽媽在街上說了句不該說的話,當晚就有公安把她母親從酒店帶往公安局,甚至受刑求。他們全家即刻啟動移民計劃,全家一起出來,連房子與車子都還沒處理。她說她們家申請美國移民「一次就過」,但現在每天都製作 youtube 節目批評中國共產黨。

老北京茶館-時政相聲,李政、劉卓,兩個人在加拿大,用相聲的方式批評中國共產黨,還兼賣加拿大西洋蔘、台灣高山茶。

我是劉大聖 / 我是嚴大路 :這是兩個人,兩個頻道,彼此不認識,只是我常認錯。劉大聖目前人在美國,常常以美國生活來對比中國大陸;但特別要提一下嚴大路:他來過台灣,去過台北市政府吃午餐,自稱是以前在中央電視臺工作過,回到牆內還是持續製作「台灣比較好」的 youtube 節目。他甚至在 2024/10/10 ,人在對岸牆內的狀況,「祝中華民國生日快樂」,然後人就不見了,帳號也消失。他現在人在哪裡,是牆外很關心的議題。

所以,現在所看到的「反賊」頻道,幾乎都是有能力的中產階級,或是家庭背景有錢的人所開設的頻道,這其實證明了有能力都想走。

各位還有在 youtube 上面看過哪些有趣的反賊頻道呢?



2024年12月16日

中國學生與雅思考試

 如果不是小紅書,我應該還不會注意到這件有趣且值得關注的事情:中國學生很希望組團到台灣考雅思紙筆測驗。而且,一直有人在招團。

這故事大概要從 2015 年開始說起,從那時候起在中國大城市的雅思紙筆考試發現很奇怪的現象:某些人聽力或是閱讀成績很弱,可是作文卻很強,成績差很多。後來雅思考試的主辦單位發現,有個完美的產業鍊在「支援」學生考試:利用時差,可以先知道澳洲的考試作文題目。就從那一年開始,雅思考試會特別留意中國地區的學生成績表現,而且也抓了不少「表現不平均」的考試成績,直接判定他們的考試成績無效。

因為如此,所以有辦法的學生希望到中國以外的地區考雅思。其實雅思考試有兩種形式:「上電腦機考」以及「紙筆考試」,而中國學生比較喜歡紙筆考試。不過到  2024 十月為止,有六個國家限定「本地居民才能夠進行紙筆雅思測驗」: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韓國、印尼、日本。看到了嗎?這六個國家是圍繞著哪一國?

這是我目前找到的資料,所以推論香港、澳門、台灣仍然可以讓「非本地居民」進行雅思紙筆測驗。我自己沒考過雅思,也想問問各位:想來台灣考試的理由還會有哪些?

因為求學日期上的 deadline ,所以來台灣取得成績比較快;

來考試還可以順便來觀光;

可能在中國區考試有污點紀錄了,所以想來台灣考試;

其實我對這群人有一點小小的同情:他們想「潤」出去,財力上他們也可以,只是需要一個合情合理的理由去到以英國為主的大英國協國家。

我會持續從小紅書關注這件事情,而台灣主辦雅思考試的單位是「英國文化協會」,我想他們會防備的。




2024年11月28日

黃色大門與奉俊昊的《尋找天堂》

註:本篇投稿至 放映週報 

「為什麼  2000 年開始的 10 年間,韓國電影這麼厲害?」

「那麼,我要告訴你有關 1990 年,『黃色大門』的故事。」奉俊昊導演如是說。

看這部紀錄片,是被奉俊昊導演吸引過去的。他跟我同年,大我幾個月,有可能是「大我一屆」,而我們同樣都是熱愛電影的影癡,只是他在韓國,我在臺灣。他成了世界知名的導演,而我只能寫寫紀錄片心得感想,回顧 80、90 的美好時光。如果不是奉俊昊,這個名為「黃色大門」的電影同好研究會故事應該不會被發掘。

這部紀錄片的故事起點大約是 1992 年,但是我說故事可能要從 1987 年開始說起。那年 12 月韓國剛舉行過總統大選,當選者是盧泰愚,他被視為是全斗煥的手下,仍然是軍政府掌控大韓民國。1988 年韓國舉辦奧運,而那一年奉俊昊入學延世大學社會學系,這是學生街頭運動的搖籃,奉俊昊會跟著學長上街,製作「莫托洛夫雞尾酒」向軍警投擲──奉俊昊說玻璃瓶中其實只是裝水溝水,用來嚇唬對方……。

同樣是 1987 年,臺灣解嚴,社會從蠢動到躁動。《影響電影雜誌》發行與《悲情城市》都同在 1989 年發生。那時候的我還是五專生,班上有位蔡同學喜歡玩影音設備:雷射碟影機,純銅音響線,高級木頭音箱。我在他家看了好多好多片,除此之外就是星期六下午到西門町一個人看電影,或是在重慶南路書店,站著看完一本《影響電影雜誌》。在當時,這本雜誌就已經是 180 元一本,而那時我的身邊沒有電影同好。

1990 年,奉俊昊休學,服兵役兩年;之後復學,成為『服完兵役的大人』。這時,韓國社會氛圍不一樣了,當年度當選的韓國新任總統是金泳三,他是反對派文人,軍政府不再執政(臺灣要等到 2000 年的陳水扁),學生運動也就沒有施力點,好像有一種能量無處發洩。然後奉俊昊朝向他最愛的電影走去,參加「黃色大門電影研究會」。此時,臺灣新電影時期正在轉型,1991 年有李安的《推手》, 1993 年發表了《囍宴》。臺灣進入一種每年都有好作品,但票房都不好的境界。李安除外。
換個場景:東國大學戲劇電影研究所研究生崔鍾泰,因為覺得上學「學不到東西」,決心休學,把學費拿來租辦公室,準備用來籌辦模特兒經紀公司。後來認識延世大學社會學系的李東勳,李東勳又找來他的學長奉俊昊,就這樣,兩個社會學系學生向一位從電影系研究所休學的學生,在一個商業大樓的辦公室,開始學習電影理論與電影史。第四位加入的是延世大學歷史系的林熏娥,自此這個小團體逐漸擴張開來,加入的人都是電影愛好者,但除了崔鍾泰之外,全部都不是本科生,只有後來再加入一位曾經擔任電影副導的金錫佑。
他們稱自己的組織是「黃色大門」,並且「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方式為黃色大門強化了意義──事實上,只是因為他們辦公室的門漆了黃色,叫外賣的時候都是向餐廳說:「京西大廈 202 號 2F,黃色的那扇門」。如此簡單。
這一群不是電影本科的電影愛好者,是這樣學電影的:他們去四處找尋外國電影錄影帶,花時間拷貝,當成社團資產。錄影帶的拷貝時間是一比一,拷貝者幾乎都是奉俊昊,黃色大門裡面收藏了 500 多支錄影帶,差不多就是奉俊昊看過的數量,有的時候還要拷貝兩支;他們把團體分成導演部、評論部、編劇部,以這三個面向對電影進行討論;錄放影機的進步,使得看影片可以快轉、倒轉、暫停,這使得看電影可以逐格逐場次分析鏡位、攝影機運動。
我想起了臺灣臺大電影研究社,那是一個學生社團思潮的發源地。我雖然沒有參加過,卻知道裡面出了很多名人。我也參加過一兩次小眾的電影研究同好會:在西門町國賓戲院看電影,結束後到成都路麥當勞點一杯可樂,討論剛才的觀影心得。其實,同一時期,首爾校園附近都還有很多很有影響力的電影研究同好會,我相信這群電影愛好者都是 10 年後韓國電影的棟樑,但黃色大門電影同好會產出一位奉俊昊。
「黃色大門」內的成員雖然都喜歡電影,但每個會員都是青澀的年輕人,他們用電影暫時找到了寄託,可是大家喜歡電影的方式大不相同。擔任過副導的金錫佑覺得,這群人在扮家家酒,以研究技術語法為主的奉俊昊等人喜歡從錄影機的定格或慢速中研究電影,女生們想看到的則是電影中想要帶給觀眾的意義。此外,發展兩三年的社團都因為成員年紀漸長,有新的職涯方向,這樣對於偏向校園社團的黃色大門電影研究會很難繼續存在下去,他們宣布解散。實際上,這個社團應該存在不到三年。但是,奉俊昊開始卻認真地把電影當成未來的職業。1993 年,他考入韓國電影學院,開展他的電影生涯。

我在九二一地震之後考上電影系,但從 1999-2008 近 10 年之間,臺灣卻以拍攝紀錄片為主流,大家都覺得那段期間是臺灣電影的低谷,當我考上電影系那年,奉俊昊已經用《綁架門口狗》(Barking Dogs Never Bite,2000)開始成為票房導演,2003 的《殺人回憶》(Memories of Murder)更奠定他在韓國影壇的地位。這就明顯看出臺灣電影與韓國電影的消長。
回過頭來,奉俊昊的第一部作品是使用 VHS 攝影機拍攝的定格動畫《尋找天堂》,這部短片只有黃色大門的成員看過:一隻布偶猩猩待在地下室太久,居住的地方又有「便便怪物」侵擾,於是決定要離開地下室,找尋從電視機裡面看到的草原與大樹。經過路上的許多波折,猩猩布偶終於抵達草原與大樹,但鏡頭拉遠之後……猩猩布偶還是待在地下室中,透過電視看到自己抵達了草原與大樹。
這是個饒富趣味的結局,猩猩布偶到底是真的去過、留下紀錄,還是從未出門,電視影像只是它的夢想?導演留下一個懸念,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對應到當時奉俊昊與其他黃色大門成員的狀態,再恰當也不過,所有人都想找尋出路,而奉俊昊選擇了電影。我之所以喜歡這部紀錄片,是因為看到那群 80 年代韓國年輕人,由電影中追尋自我的過程。這個狀況應該不只韓國有,可能日本有,香港有,全世界都有。我從這部紀錄片中,也想到了自己的過往軌跡。
致敬 80 年代的年輕人,也鞭策我自己。 



2024年11月2日

白南準:月亮是最古早的電視

註:本篇投稿至 天下獨立評論

我,五專電子科畢業,大學念資訊工程,後來又去念了電影系。我很早就對電子藝術或是科技藝術產生興趣,大概都可以說出這些作品所使用的技術,但我最最最苦惱的是:我缺少哲學性的思考去「應用」這些技術,然後做出我自己的作品。

我得承認,我可能還是理工腦。袁廣鳴、豪華朗機工、黃心健,這些我都知道。每年還有桃園的科技藝術展,有的時候看展不禁會說「這樣也行!」但創作者是有想法的,我就是推不出自己的藝術創作,徒呼負負。

「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1960年代的數位先行者

第一次聽到白南準這個名字,可能是在2011年,北藝大的關渡美術館舉辦了一次「未來媒體藝術節」,策展人還是現在的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後來北美館有好幾次科技藝術展或是錄像藝術展,常常都會展出白南準的作品。

那時候已經知道,白南準被稱為「錄像藝術之父」。不過看了這部片才知道:早在我出生的1969之前,白南準就已經是美國的「豪華朗機工」了!而在台灣電視頻道開始商業放送的第二年(1963) 他就開始把映像管電視機當成是創作的畫布。

各位都知道,那是個還沒有個人電腦的年代,更別提小畫家或是北野武賣Canva,我還沒出生,爸媽甚至都還沒結婚……

白南準1932年出生在日本殖民時期的朝鮮,算起來是我父親的輩份,但仍然比我爸多了十幾歲。他出生就是在一個金湯匙家庭,二戰後還能夠被家裡送去德國學作曲。白南準被啟蒙,是遇上了奇怪音樂家約翰凱吉(John Cage) ,這位音樂家的理念是:「所有會發出聲響的都是音樂!」(Everything we do is music),所以表演並不只是彈奏樂器,還可以丟錢幣占卜、開關鋼琴鍵盤蓋、甚至推倒鋼琴發出聲音……

看到這些,白南準想到的第一句話一定是「這樣也行!」然後,他與約翰凱吉成為終身摯友,走上了一條非常不一樣的道路。

白南準把映像管電視機當成畫布,他在70年代玩弄的電視機視覺技巧,一直要到80年代才出現在酷炫的音樂錄影帶MV中。

白南準的影像哲學

白南準一開始做的表演也是跟聲音藝術、行為藝術有關,一些奇奇怪怪的聲響都被他納入藝術之中。後來他注意到「電視」這個單向傳遞影像訊息的裝置:閱聽人只能接收訊息,那他們的質疑或是抵抗該如何表現?

不需要念過電子學的人也可以知道:映像管電視如果受到外在的通電線圈、或是強磁性的磁鐵影響,畫面就會扭曲。那,如果是尼克森演講時,畫面產生扭曲呢?這就有特別的意義存在了。

此後,白南準把映像管電視機當成畫布,開始控制電視機映像管內的射線。他故意扭曲影像,或是產生色偏差,或是製造疊影、鬼影,其實都是修理電視機的師傅想要修復的「故障問題」。「月亮是最古早的電視」正是白南準在電視機裡面畫出一個月亮,甚至可以呈現滿月、上弦月、下弦月。他在70年代玩弄的電視機視覺技巧,一直要到80年代才出現在酷炫的音樂錄影帶MV中。此後他玩電視機越來越順手,而那時的我才上小學,電視機如果出現雪花,總會叫工人來修理。

那時,美國的電視頻道蓬勃發展,各州都有自己的地方電視台。白南準當時就有一個想法:「每個藝術家都應該要有自己的頻道」。這不就是預言了日後YouTube自媒體的發展?白南準的另一個大型錄像作品《電子高速公路》,用336台電視機組成美國的形狀,用50個訊號來源代表美國50州,放映代表各州的影像。1988年因為首爾舉辦奧運會,白南準則使用1003部電視機組成一座4層樓高的電視塔《多多益善》,放置在韓國現代與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中庭。

時至今日,我們承認有「錄像藝術」這個派別,白南準是開山始祖,但陰極射線管的電視機卻變成了古董,白南準的作品都被收錄進美術館,成為真正的藝術品。未來的視覺藝術,其技術內涵可低可高,從小畫家、個人電腦、Touchdesigner 一應俱全,裸視3D與VR、AR甚至還需要寫程式。但這一切仍然需要「意念先行」──

我仍然持續思考這世界上的哲學問題,那是任何藝術作品高度的先決條件。 



2024年10月17日

《由島至島》:全部一網打盡的東亞華人戰爭敘事

 今天早上 10:00 出門,趕著 10:30 去看廖克發導演的新作《由島至島》,片長四小時五十分,中場還休息十五分鐘。如果再加上映後座談一小時,整個活動五個半小時才結束。這是我極少的馬拉松觀影經驗。

而目前在第六十一屆金馬獎入圍紀錄片當中,我已經看完《種土》、《由島至島》、《雪水消融的季節》,剩下 《Xi Xi 》以及《青春(苦)》還沒看。如果以消去法評論,王兵的《青春》是三部曲,去年已經拿過一次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而《 Xi Xi》 與《雪水》是以個人情感出發,《由島至島》的時間跨度與地理跨度都是本屆紀錄片裡面最遠最廣,因此我看好《由島至島》會拿到本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廖克發是馬來西亞華人,曾經到新加坡當老師,後來到台藝大唸電影碩士。他帶來許多我們不知道的東南亞華人觀點,當他來台灣唸書之後,也開始接收他原本不知道的台灣故事。例如他從小生長的地方,都認知到「二戰時候日本兵很壞」,整個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大概發生了七十起日本兵於二戰期間屠村的記錄,尤其殺的都是華人的村莊-因為中日戰爭中,許多「華僑」捐錢回中國支援戰爭,是日本的敵人。但是他在台灣卻有看到供拜日本軍國主義旗幟的廟宇。他被這個「很不一樣」的看法震撼到。

在另一方面,台籍日本兵(軍屬)的故事才慢慢被挖掘出來,過去我們只知道主要台籍日本兵/ 軍屬從志願從軍到戰爭末期被徵兵,主要去的地方是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但我們並不知道他們在那邊發生了什麼故事。廖克發把這二者串連在一起,以史料部隊番號為憑證,證明台灣人起碼「聽過」或是在屠殺部隊之中,儘管受訪的老人都否認有動手,不願意回想在那邊發生了什麼事情。

非軍職的台灣人,在當下的處境也極為尷尬。那時候的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是英屬、荷屬殖民地,台灣是日本殖民地,所以當戰爭開始,台灣人被英國人、荷蘭人視為「敵對的一方」,在那邊從商的台灣人被視為「潛在的敵人」,因此被集中到澳洲集中營去;而在當地久居開墾的華人,雖然他們開墾的歷史比星馬兩國建國歷史還久(星馬是二戰後才建國),卻也是被夾殺的對象,被日本人屠殺,被排華運動所殺。

還有就是大東亞共榮圈在當時的主張:驅逐西方殖民主義,建立亞洲共榮圈與獨立國家,這反而使得私底下馬來人跟日本軍隊比較友好,華人變成了日本人的對立面,台灣人在日本人的軍隊中,都成了「加害者幫手」,不論是自願或是被迫工作。

我今天這篇大概寫不完了,只能到此先停筆。很早以前我知道台灣攝影家張才留下許多一九三零年代上海的照片,是因為他在上海住在日僑社區內;劉吶鷗這位台灣電影人也是因為當時候的「日本人」身分進入到汪精衛政府工作。台灣人戰爭時期是「軸心國」,戰後變成「同盟國」,而且瞬間由戰敗國變成戰勝國;台灣人不只是戰爭被害者,有少數人還是加害幫助者。台灣人多變的身分到今天還是持續著,我們仍舊在找尋與確立自我認同當中,持續思索。


2024年9月28日

我沒有拍成的紀錄片:舞台音響公司的故事

 在一次的合作機緣當中,我認識一位舞台音響公司的「老師傅」。

為了怕大家猜到是哪一家,我只能說是「規模頗大」,好像重要慶典都少不了這家公司。當時候是因為在一個大型活動中,既然舞台音響都搭建好,活動都開始了,老師傅就有時間閒聊,甚至可以一直聊到活動結束,他要開始拆台為止。

這家音響舞台公司已經是第二代在經營,第一代大約是民國六十年代開始經營。一開始是廟會活動需要:放電影、歌仔戲;接著是台灣房地產起飛,工地秀、牛肉場,還有選舉場,場子內的喇叭從一個,到左右兩個,到整個場子起碼要四個。之後演唱會開始興盛,很多經典的演唱會都是這家公司在架設音響。現在這家公司搭建舞台,在統包的情況下不單單只有音響、Truss ,現在還要有燈光、舞台視覺效果,非常龐大且複雜的種種...

老師傅經歷過這所有的事情。

其實我聽老師傅說故事,其實最有興趣的是選舉場。他有提到某某的「選前之夜」,某某的選舉感言後台所發生的事情。或者本來要這樣發言,有什麼意外因素干擾,臨時改變了發言。這等於說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是這樣,但幕後的演變是我們所不知道的。選上一條龍,候選人會額外發獎金給所有工作人員;沒選上一條蟲,搞不好費用都沒拿到。不過這家公司會「看情況」要不要跟人家討這一筆,或許這個人都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就當成是這次贊助他。

其實故事聽到這裡,我真的覺得這是個好故事!從一家音響舞台器材公司,可以看見台灣的文化發展過程,目前發展到非常燦爛奪目的演唱會。而政治場合,他們幾乎都「在現場」,見證了許多重要事件。如果要拍紀錄片,我表面上是講這家公司的故事,實際上是可以講台灣社會發展史...

在那天之後,我在網路上找了一些資料,然後就直接打電話去那家公司,希望跟老闆約見面,想製作貴公司的紀錄片,用來對應台灣的發展歷史。這一段還蠻順利的,我在電話中說明提案的計畫,老闆讓我去辦公室了!

那天我跟老闆的談話,大概就是把前面四段文章再講一次。一開始,老闆聽完都點頭微笑同意;但是講到政治段落,老闆就變臉了!老闆認為那些是「客戶的隱私」,無論過了多久都不應該公開講。甚至很多政治人物都還在檯面上,然後開始怪罪起老師傅「多嘴」—真是對不起老師傅,我把老師傅告訴我的都說給老闆聽了。

然後就是助理小姐送我出門。案子沒談成。

現在我知道我所犯的錯誤:任何一個行業都有職業道德,老師傅講八卦給我聽,我不能拿這些八卦去拍片甚至求證,結果變成老師傅沒有職業道德。可是這個紀錄片中如果不談政治場,肯定失分百分之五十以上,那可能只會變成這家公司的發展史了。

各位還能不能想想,哪個行業的發展,可以對應到台灣社會發展史呢?





2024年8月31日

雪水消融的季節:詩意又震撼的紀錄片

 以往在電影學校接受紀錄片訓練,一身黑衣的謝老大曾經提示我們,去提案時評審一定會詢問的幾個問題:

你為什麼要拍這部紀錄片 (動機)

你憑什麼拍這部紀錄片 (作者本人與主題的關聯性以及製作能力)

拍這部紀錄片,作者想要表達什麼給觀眾?

在這三個問題叩問之下,導演羅苡珊所拍出的紀錄片《雪水消融的季節》幾乎符合了三分之二,但這是他的第一部「紀錄長片」。早在 2018 年(事件後一年),苡珊導演就以相同的題材拍攝了紀錄短片《之後的那些日子》。

如果沒有苡珊導演,可能就不會有這部紀錄片了。

故事得需要先回到 2017 年三月,十九歲的劉宸君與二十一歲的梁聖岳相約到尼泊爾山區健行,結果在三月中過後遇上十分罕見的暴風雪,兩人受困於山區,失聯甚久。四月二十六號,他們終於被尋獲,梁聖岳還活著,劉宸君在尋獲前三天離開人世。從受困到被尋獲總共度過了四十七天,據說創下了世界記錄,因為他們只帶了三天份糧食。

我還記得事情發生之後,眾多媒體想要採訪梁聖岳,想拍劇情片或是想拍紀錄片的都來了。但在他們之中另有一位摯友,也就是本片導演羅苡珊。他應該就是這部片的不二人選了。導演雖然不是科班出身,我可以感受到導演很努力很執著地想要把宸君留在世界上,並且「活出他的樣子。」

苡珊導演與劉宸君都是文筆極佳的人,這可能都是源自於他們對生命的困惑。由此再結合我看到的畫面影像,我想他對影像十分敏感:在地上跳躍的冰雹、尼泊爾的葬禮、或者是以手繪方式告訴觀眾事件的時間點(片中極少的新聞影片)。同樣的,這樣特殊的題材真的不適合再加上配樂,所以澎葉生的「聲效」補充得恰到好處。最後,猜想林婉玉的剪接,應該幫了首次長片導演很大的忙。

我仍然記得看完電影散場後,我倚著欄杆,情緒波動甚大。劉宸君喜歡《碧海藍天》,那也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男主角喜歡待在深海裡不願意上岸,那是一個別人都不了解的世界。劉宸君帶著《沙郡年記》這本書去健行,我仍然還沒有一本在荒島上閱讀的書。梁聖岳從被尋獲到被拍攝,情緒都是穩定的、平靜的。事件發生時三個摯友都還二十歲上下,然後要面對死亡...

我知道人都有死亡的一天,我還沒準備好如何面對死亡。

「苡珊,你要做的便是去愛人。」這是劉宸君寫給羅苡珊的遺言。在我生命剩餘的時間裡,我的確該好好學習愛人、面對死亡,以及選一本攜帶到荒島的書。

附註: 各位可搜尋當年新聞事件、劉宸君紀念臉書頁、導演的臉書頁。本片預計2024 九月底在電影院上映。


2024年6月30日

值得紀念的一天

 今天是 2024年六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值得被記錄下來—我使用 claude 3.5 大模型,成功幫我寫程式,解決了問題。我親眼所見它真的很厲害。

Step1 , 我的需求其實不算太難: excel 檔案中的 A欄是編號, B 欄是課程名稱,希望它使用每個課程名稱,在檔案總管中建一個資料夾。

它馬上就提供了一個 以mac 為基礎的「工序指令編寫程序」給我!!我相信這應該是過去很多人做過的事情,網路上搜尋應該就有範本了。這樣建立106 個資料夾在程式的幫忙下,不到三十秒就完成了!!


Step2, 我改成產生  A欄 &  “_“ & B欄   的資料夾名稱,但這次的程式碼卻出現錯誤,然後 claude 要我把錯誤訊息告訴它,很快的,它找到了錯誤:遞迴的末端缺少了相對應的文字,補上就可以了。這讓我很好奇,它難道不是照抄現有網路上的程式碼,而是真正自己產生的?

Step3, 我問它 「程式怎麼沒有註解」,很快的就把這些程式碼加上了註解;

Step4 我再問「如果在 windows 上面如何操作?」 Claude 回答說「在 windows 上面更容易操作!只要用 excel  內建的 VBA...」 然後又提供給我一個帶有註解的 VBA程式。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大模型拿來寫程式,整個體驗讓我嚇到,或者說很激動。尤其在 step4,那個口吻,我真的認為是一個真人在跟我對話。

那時是16:50 ,然後 claude 告訴我說,免費額度已滿,下次可使用時間是今晚20:00 之後,但我今天的需求也已經被滿足了。最重要的是,整個過程使用繁體中文對話,然後它可以理解人類的需求,完成我的工作。

這是五味雜陳的一天。


2024年2月18日

上山造訪郭恩愷的作品-《習森》

 早在 2022 年, ADA 新銳建築獎公布由這件作品獲得一個 “特別獎”之後,我對這件作品特別有印象,因為由照片所傳過來的感覺,只是一個 “很簡單”的涼亭。

同一年度, ADA 新銳建築獎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前空軍總部)舉辦得獎作品展覽,我趕赴盛會,也才知道這件作品的可貴之處:郭恩愷(NK) 在英國求學期間,習得了 “蒸氣曲木技術”:把每根直直的木材,以高溫蒸氣包圍,使其組織柔軟,再置入各式模具當中固定,木頭就可以呈現出好看的曲線,這樣的技術大大增加了木材的可塑性,彎曲的木頭可以用於門廊、樑柱等增添造型美感。

好不容易等天氣放晴,才有可能開車上山-這天大家都要補班工作,我不用。林場囑咐我要把導航座標訂在 “山上人家”,一個在鵝公髻山東面的農場兼民宿。早上 09:00 從桃園中壢出發,大概 11:30 才抵達, “山上人家”在這接近山頂的位置,開闢了好多層的停車場-不知道挖土機推土機是怎麼上去的?

把車停在山上人家,從旁邊的登山口入內約六百公尺,《習森》就在我的眼前。它所在的位置雖然是國有林班地,但卻是在民國四十多年的時候交由「永泰林業」承租與管理。這幾年林務局在推廣國產木材的應用,郭恩愷在此時回國,然後永泰林業梁老闆(第二代)願意提供五十年的柳杉木作為建材,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兼具。

剛才提到,永泰林業是民國四十多年成立至今,所以成材的樹木都比我還老。

我坐在《習森》之內吃午餐:蘋果一顆、桶柑、咖啡。期間不斷有登山客路過,我非常樂意向他們介紹這座涼亭,其背後所代表的巨大意義-國產木材的應用,永續循環的土地,手作的精神。我自己也感受到時間的悠遠-永泰林業已經交給第二代管理了,他們才能擁有可應用的木材。目前「永泰林業」已經升格為「永泰林業合作社」,讓台灣其他的林場經營者可以共同合作。

過了中午十二點,其實雲霧就上來了,也漸漸變冷。想起我剛才開上來的曲折彎路,還是早一點下山比較好。回程的路上,隱約還是聽見其他的登山客好奇的問「那是什麼?」這雖是一個小小的涼亭,歷經五十年的成材,郭恩愷 150 天手工打造,我留下了永遠難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