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只是故事的點綴裝飾,但猶太移民到美國的故事,才是劇情的主軸。
首先來拆解片名:「粗獷派」出現在二戰後,到一九五零年代才有人使用這個名詞,主要是指稱只使用水泥、鋼筋、玻璃而不加任何外掛裝飾的建築物。這樣的建築物其實大量出現在未開發國家或是開發中國家,在歐洲則多出現在中歐、東歐。也就是說其建築是以其功能性為主,並沒有其他經費可以貼磁磚、加大理石,或是水泥雕花。這當然是跟社會經濟富裕程度有關,只是說這種類型的建築物傳到較為富裕的西歐或是美國,這種單純沒裝飾的建物反而顯得很特別。
劇中的主人翁是來自匈牙利的猶太裔建築師 (這是虛構的故事,有人說是改寫自兩位匈牙利建築師赴美奮鬥的故事),他在二戰時因猶太身分住進集中營,而且是跟太太分住在不同的集中營。戰後他想辦法抵達美國,而且相信去美國是唯一的路。不過移民的路並沒有想像中這麼容易,猶太民族這個標籤是最大的阻礙。
他去投靠比較早移民美國的表哥,表哥把自己的家具行店名都改得比較美國化,改信天主教。表哥住的地方是賓州,這裡都是白人、天主教徒;而新抵達的建築師,是「外地人」,是「異教徒」。表哥帶他去認識的白人金主家改建書房,在經歷一番波折後,白人金主邀請他在當地蓋一座大型公共建築物,用來紀念金主逝去的母親。完工以後這個建築物會是當地社區大型的活動地點,可以有天主教友聚會的地方,可以是圖書館,可以是禮堂。當陽光在正午的時候,會有個十字架落在室內正中央 (讓我想起台灣某位建築師相同的手法,以及安藤忠雄)。
但衝突摩擦也由此而來:猶太教的建築師為天主教徒建立活動中心,卻沒有入信天主教;金主邀請建築師蓋大型建物,這是資本主義驅策藝術創作(建築尤其如此),最後一項:種族歧視是刻在那些白人骨子裡的,他們在正式場合不說,只要一放鬆精神,言行中常常不自覺就流露出來。因此甲方 XX 乙方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白人 XX 猶太人在這部電影中就是雙重加害。
之所以說這部電影是「史詩級」,因為電影會持續用對白說明從二戰到二戰後猶太人的處境。因為德國人不喜歡猶太人,所以猶太人住在集中營;二戰時美國願意收容歐洲戰爭難民,二戰後杜魯門總統用「流離失所人士法案」收容四十萬歐洲難民。即便建築師到了美國,他的好朋友還是在收容所認識的黑人父子,而那個歧視到骨子裡的白人金主美國人,在喝醉時仍然會說「猶太人是底層,建築師是念了書的猶太人」
劇中畫龍點睛提到建築的部分,我都很喜歡。例如主人翁在包浩斯學習過,在歷史事件上,絕大部分包浩斯成員都移居美國;又例如配給金主的那把金屬椅子,明顯地致敬密斯凡德羅所設計的經典椅子。而那座矗立在山丘上的建築物,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柯比意在法國山丘上面建立的廊香教堂,那是建築系學生的聖殿之一。另外還要讚美電影編劇與美術,故事沿著猶太人的二戰後遷徙、猶太建國以及近代建築史,電影美術則實現了文字描述的一切,這位劇中建築師的「作品集」是電影美術創造出來的,卻如此符合包浩斯的理念,
劇末是一九八零年,首次威尼斯雙年建築展。由建築師外甥女所發表的感言,介紹了那座由金主所贊助的大型建築物,其設計理念是與集中營的空間設計相關,這與當初應允金主的設計想法完全不同,但仍都是同一棟建築物。這裡就是創造與設計最饒富興味之處,設計者說服眾人的是一套,但是在自己內心的是另一套。內心的那一套,或者是等感覺安全的時候再說,
或者,永遠都不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