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2日

答覆有關《錄鬼簿》的問題

其實,我是很想寫KUSO 版本來回答各位觀眾的。為了不要讓觀眾以為我在呼攏,還是嚴肅一點回答觀眾比較好。

三個老人的意義?

老實說,我個人是不想說清楚的。我比較傾向開放的方式,讓觀眾自行解讀。但公共電視的編審人員說,「一定要給一個說法」,看來,他們真的比較有經驗,倘若沒有給一個好答案,觀眾是不肯善罷甘休的。我曾經真的有想要請作家來串場,但是那樣恐怕有「消費作家」之嫌,若請真正的余老或夢蝶公來,他們就一定要發揮更大的功效,而不是繞一圈書店走出去。

曉蕙在墳區如何回家?

這個問題牽涉比較廣一點。有兩個層面:劇情上,是誰叫誰走開?因為這也可以設計成「李全叫曉蕙走開」。照當時情境,必然是「曉蕙要李全走開」。另外一個就是技術問題了:走開的方式。我們也曾經想過要在車上吵架,邊開車邊吵架,或是曉蕙叫一部計程車在後面追,兩部車共同停在紅綠燈前,等綠燈一亮,兩部車往不同的方向走等等。但是最好的選擇就是這樣,其他的選擇會拖長時間,觀眾可能不耐,也會影響後面的情節,還有全片的時間長度。

至於曉蕙是如何回家的?這真的不是本片重點,觀眾一定有智慧把斷裂的劇情連接起來。

關於小提琴曲《覓》

這首曲子是特別為本片打造的,寫劇本的時候,我就有考慮來個中西合璧,用這樣的方式呈現。寫完劇本才發現「完蛋了!」這真的是高難度的要求,各位頂多聽過陳美用小提琴跟爵士鼓、現代音樂搭配,各位一定沒聽過小提琴「必須」跟鑼、鼓、鈸搭配演奏。寫曲的女孩-更正,應該尊稱「寫曲的老師」,是曾經替舞台劇《人間條件二》、《人間條件三》寫配樂,還有其他綠光劇團的劇寫配樂的聶琳,《錄鬼簿》片中的所有配樂都是她獨力創作的。如果你有注意到本片的配樂的話,你應該會聽到很多種不同的風貌:中國式的鑼鼓、爵士樂、還有像彼得與狼一般的黑管。聶琳本身學長笛,所以李全看書那段有特別用了三拍子的長笛。我只能說,我應該是上輩子積了陰德...

所以,不好意思,《覓》這首曲子,外面絕對買不到。

關於李泰白的身分背景

原著小說裡面,書店老闆是大學退休教授,但我覺得退休教授飽讀詩書,太理所當然了。改編的劇本裡面把二手書店老闆變成了來自民間,學歷連小學都沒畢業,但是靠著念私塾,在歌仔戲班抄寫劇本,最後自修而成為滿腹經綸的人。很可惜,因為片長時間不夠,我們只好把李泰白的身分模糊掉,只是寫新聞稿的人仍然是以小說內容為準。

關於結局

有網友不喜歡 Happy Ending 的版本,我想也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搞藝術文學的總是孤獨的,不被了解的,但是Happy Ending 應該是大部分觀眾想要的版本,我可不敢像《出逃的公主》那齣戲一樣,膽敢將男主角賜死。但曾經有過的結局選項如下:

結局選擇一:導演很想要這樣演

一名短髮女子,目光炯炯有神地來到李全的新店面,想要應徵工讀生。李全問他念過的書有哪些,女子說,她念過邱妙津的《鱷魚手記》、陳克華的《我撿到一顆頭顱》、白先勇的《台北人》,蔣勳的《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

但是這個梗很不好,會笑的人很少,而且只有作家之間有隱約的關連性,書本之間一點也沒有關連性。犬馬先生也不希望把念文學的人搞到如此地步。

結局選擇二:女主角很想這樣演

曉蕙拖著一個行李箱,跟她的好同學故意路過李全的新店面。女主角向內張望,李全正在招呼客人,沒有發現她。曉蕙的好同學開口說:「走吧,要早點到機場,不然會來不及。」曉蕙一直眼看著店內,卻不得不上車,走了。

所以,女主角比我強,她願意演出一個殘缺的結局。她認為,淡淡的悲傷很美。

結局選擇三:就是現在各位看到的結局模式。現在的模式不只是 Happy Ending,也有循環輪迴的意味在裡頭。

 

 

還有其他問題嗎?